3.粘层油应在施工面层的当天洒布,夜间洒布粘层油后,当夜施工面层。 4.(1)甲种管道施工应采用破管外挤的方式施工。 (2)其他三种方法不适合的原因为:
①开槽法:该施工区段要求不断路施工,开槽法则会中断交通;地下管线复杂,(下穿越有电信、电力 管道,埋深均小于1m),开槽法易挖断相关管线。
②内衬法:污水支线管径由为DN500mm更新为DN600mm,内衬法为修复方法,非替换更新方法。 ③定向钻:混凝土管为刚性管道,定向钻适用于柔性管道,因此无法使用定向钻施工。 5.(1)现场应有风险应急预案;
(2)工人应经过培训,持证上岗,施工前应进行交底;
(3)施工前应对井底沉积物及井内环境进行检测,应随时监测有毒气体含量;
(4)作业人员除配备必要防护用具后,还应穿上既有绳子的防护腰带,配备无线通信工具和安全灯等;
(5)现场应有救援器材;
(6)现场检查井周围还应设置封闭管理设施,夜间警示灯,专人进行交通指挥; (7)地面应有专人值守; (8)应有监理旁站巡视。 (三) 背景资料
某市政企业中标一城市地铁车站项目,该项目地处城郊结合部,场地开阔,建筑物稀少,车站全长200m, 宽 19.4m,深度 16.8m,设计为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与钢管支撑,明挖法施工。本 工程开挖区域内地层分布回填土、黏土、粉砂、中粗砂及砾石,地下水位位于3.95m处。详见图3。
项目部依据设计要求和工程地质资料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明确以下内容:
(1)工程全长范围内均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连续墙顶部设有800×1000mm的冠梁;钢筋混凝 土支撑与钢管支撑的间距为:垂直间距4~6m,水平间距为8m。主体结构采用分段跳仓施工,分段长度为 20m。
(2)施工工序为:围护结构施工→降水→第一层土方开挖(挖至冠梁底面标高)→A→第二层土方开 挖→设置第二道支撑→第三层土方开挖→设置第三道支撑→最底层开挖→B→拆除第三道支撑→C→负二层 中板、中板梁施工→拆除第二道支撑→负一层侧墙、中柱施工→侧墙顶板施工→D。
(3)项目部对支撑作业做了详细的布置:围护结构第一道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二、第三道采用 φ609×16mm的钢管支撑,钢管支撑一端为活络头,采用千斤顶在该侧施加预应力,预应力加设前后的12h 内应加密监测频率。
(4)后浇带设置在主体结构中间部位,宽度为 2m,当两侧混凝土强度达到 100%设计值时,开始浇 筑。
(5)为防止围护变形,项目部制定了开挖和支护的具体措施;
a.开挖范围及开挖、支撑顺序均应与围护结构设计工况相一致。 b.挖土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规定进行。 c.软土基坑必须分层均衡开挖。
d.支护与挖土要密切配合,严禁超挖。 问题:
1.根据背景资料本工程围护结构还可以采用哪些方式。 2.写出施工工序中代号A、B、C、D对应的工序名称。 3.钢管支撑施加预应力前后,预应力损失如何处理? 4.后浇带施工应有哪些技术要求? 5.补充完善开挖和支护的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1. 本工程开挖区域内地层分布回填土、黏土、粉砂、中粗砂及砾石,地下水位位于3.95m处,除地连 墙外,还可以采用钻孔灌注桩配合隔水帷幕、SMW工法桩等方式。
2.A为第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B为垫层及底板施工,C为负二层侧墙及中柱施工,D为拆除第一道支 撑。
3.当监测预加压力出现损失时,应再次施加预应力。依据监测数据,先由人工检查支撑点活络头塞铁, 视松动程度,在设计轴力控制范围内施加附加预应力。 4.后浇带技术要求:
(1)后浇带应设置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宽度宜为700~1000mm;
(2)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防水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应在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 42d后再施工;
(3)两侧接缝应做成平直缝、阶梯形或楔形缝,浇筑前两侧混凝土应凿毛,洒水湿润,设置中埋止水 带、外贴止水带、预埋注浆管或遇水膨胀止水胶条等加强防水处理; (4)养护时间不得小于28d。
5.(1)基坑周围地面应设排水沟,同时坑内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按要求先降水后开挖;
(2)分块开挖后必须及时支护,按设计要求施加预应力; (3)开挖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机械碰撞支护结构;
(4)开挖过程中对围护结构和支护结构严密监测,发生异常情况应立即查清原因采取措施。
(四) 背景资料
某公司承建一座城市快速路跨河桥梁,该桥由主桥、南引桥和北引桥组成,分东、西双幅分离式结构, 主桥中跨下为通航航道,施工期间航道不中断。主桥的上部结构采用三跨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跨径组 合为75m+120m+75m;南、北引桥的上部结构均采用等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跨径组合为(30m×3) ×5;下部结构墩柱基础采用混凝土钻孔灌注桩,重力式U型桥台;桥面系护栏采用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桥宽 35m,横断面布置采用 0.5m(护栏)+15m(车行道)+0.5m(护栏)+3m(中分带)+0.5m(护 栏)+15m(车行道)+0.5m(护栏);河床地质自上而下为厚 3m 淤泥质黏土层、厚 5m 砂土层、厚 2m 砂层、厚6m卵砾石层等;河道最高水位(含浪高)高程为19.5m,水流流速为1.8m/s。桥梁立面布置如 图4所示。
项目部编制的施工方案有如下内容:
(1)根据主桥结构特点及河道通航要求,拟定主桥上部结构的施工方案,为满足施工进度计划要求, 施工时将主桥上部结构划分成 ?、①、②、③等施工区段,其中,施工区段 0 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