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同样有天性;不论男女,一方不正,人群难宁。从优生优育的意义而言,人类种族要保障生命的质量,就要正天、正地;正阴、正阳;正男、正女。从易经理论说就是象要正,是男对女;数要正,一对一;理要正,要效天道大律,正人的天性,不可乱媾、乱伦。这样才能像宇宙间的万物妙合一样,达到人类的妙合。这就是“伏羲正姓氏”中的“正姓”的根本之所在。
“伏羲正姓氏”中的“正氏”。《诗经·秦风·兼葭》释为“氏”即是“丘”,指居地。“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许慎《说文》释,“氏”从古文的“坻”字,如其所说“宛在水中坻”。 坻是水中小丘,氏同坻。“丘”是水边的高地。《左传》里记载的“丘”,大都可以称“氏”,如平丘为平氏,乘丘为乘氏等等,皆是以居地命人名。现存两件商周青铜器散氏盘与毛公鼎的铭文(也叫金文)有“氏”字。《传·庄公六年》记载:“本枝百世。”《诗·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所以,这里“氏”的定义,指男氏居地,父系宗族。 所谓“正氏”,是正女随男,正男子。
伏羲结束了母系社会,开创了父系社会。当时中原多湿地,人居住的地方,低地不行,必须选在相应的高地上。周围水多了不行,没有水也不行,人要渴水,离开了水,人就没法生存,正确选择的男子当权氏族部落的居地,这就是水边高地,丘。伏羲率氏族定都于宛丘。伏羲“命大庭为居龙氏,治屋庐”。可见伏羲时代半地穴房屋已经普及天下。这是适于放牧、适于生存的首要问题。伏羲创始了父系社会,进入了父系社会的文明,正了先民多少万年的不定居生活,开
9
始了人类的定居生活,有了固定的居地,开始了人类的定居文明。正是由于伏羲有了固定的居地,才有伏羲都宛丘之说。
伏羲“正姓氏”的天地人合一大道,正人的天性,正天,正地,正男,正女。人与人之间,是男女之间,男女是构成家庭的主体,是生生不息之源,男女的和谐,是人之间和谐,千家万户是构成社会的主体。这是家庭、社会、天下安定和平的基石,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根大本。这就是中国本源文化的终极价值,也是伏羲“正姓氏”的终极目的。
在中国社会上早就出现了“姓”和“氏”既严格区别但又同时使用的现象。但“姓”和“氏”同时使用的过程是很繁琐的。不利于人类的思维活动和语言上的交流。同时,我们的祖宗认为反正每一个人都是由父母结合而诞生。选择一个血缘标记就可以了,反正“姓”产生于“氏”之前。那就选择(姓)较合理。经历一段漫长时间之后,大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氏”的概念就逐渐消亡了。在文字使用过程中“姓”和“氏”就变成为同义词了,故人们就将它合称为“姓氏”。虽然,文字上的称谓有所变化,但宗族的血缘关系却根本无变化。但“姓”和“氏”这两个概念在潜然默化的使用过程中,“姓”和“氏”的概念亦慢慢地“置换”了。但母系社会的血缘关系仍然存在,而父系社会的血缘关系却以“姓”为标记。谈化了“氏”的标记。故人们就产生了一个认知上的错觉,认为“姓”是“父亲”的血缘标记。因为当时“父权”社会已经法定,子女的“姓”由父亲去承传。其实,这父血或母血标记是无关重要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他的
10
血缘关系都是父母血缘的混合体,人类社会已发展到“父系”社会的阶段,故以父亲作为家长亦是理所当然。
中国的姓氏源自于天道的原始宗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各种崇拜都涂上了神秘的色彩。先民们崇拜苍天,宇宙是伟大的、神圣的、不可冒犯的;先民们崇拜天道,那是宇宙运化的大道天则,不要说人,连草木都得遵循;先民们崇拜祖先太昊伏羲氏,他是其母“履巨人迹”感天而生的神人;先民们崇拜龙,龙在天上,九曲十八弯,威力巨大无比。原始崇拜、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三者融熔成一炉,这位“继天而王”的威力,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威力,老祖先当然就是人世间的“人祖”了。
太昊伏羲氏以龙作为自已的图腾崇拜,“以龙纪官”。这是一个龙的天下。在这个龙天下里,不是人人都可以称龙的,你是龙,我是龙,他也是龙,天上无二日,天下无二龙,像后世的帝王把龙作为天子的“专利”一样,不是人人都能够称龙的。据说女娲是华胥所生,而华胥是黄龙的女儿。在后期女娲文化中,在古人的意识里,由于受父权意识的影响,在后期女娲文化中,只有太昊伏羲氏能够自已称为龙,即使是女娲,也不能同称龙。几乎是称龙,也要有别,这就是民间传说太昊伏羲氏俗称大龙,女娲俗称为“小龙”的缘故。在易经八卦的地支中,辰、己同为龙,辰龙为大龙,己蛇为小龙。太昊伏羲氏一统的部落万邦,是各式各样的子系氏族部落,只能称龙子龙孙,只能作其他名号命名。太昊伏羲氏自姓为“风”,关于“风”字,其实意本是龙的体现。
11
三、 姓氏的理论基础
姓氏文化的源头是易经。易经八卦理论奠定了姓氏文化的理论基础。《易经·系辞下》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在东方文化中,世界是个阴阳世界,不交合就没有世界,就没有生生不息,这个交合必须是远方的异种同类才合天道。《易经·系辞下传》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在八卦中,乾天男阳,坤地女阴,天地有距离才能长久保持中和平衡,水火有距离才不相射,风雷不交才能相安,山泽不相与才能各自存在。《易经·系辞下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 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易经》中说的道理,大多是为人处世的哲理。姓氏文化中的核心是重人伦,以德立身,明道正德。中国人讲究伦理道德,人道要遵循天道。为人处世当以德立身,以德服人。姓氏文化中蕴涵着深厚的道德底蕴。《易经·系辞下传》:“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伏羲正姓氏,本于伏羲八卦。伏羲正姓氏实际上是正人伦。孔颖达疏:“生,姓也,别其姓族,分其类,使其从。”别的古典藉也有“里君百生”或“居里百姓”的记载,有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