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积累运用
一、看拼音,写字词。(5分)
1.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连声zàn tàn( ):“有志者当xiào( )此生!”
2.叔叔接了一个大xiànɡ mù( ),但是却因为zuì jiǔ( )而误事了。这不,爸爸正一脸yán sù( )地训斥他。 二、我会选。(16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茅屋(máo) 拒绝(jù) 逼迫(pò) 昔日(xī) ....B.纠缠(chán) 竹笋(sěn) 邀请(yāo) 崛起(jué) ....C.签订(dīnɡ) 延安(yán) 师范(fàn) 打扰(rǎo) ....D.妄想(wànɡ) 租界(zōu) 土炕(kànɡ) 明媚(mèi) ....2.下面不是形容人物品质的词语是( )(2分)
A.英勇无畏 B.若有所思 C.大义凛然 D.刚正不阿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梅兰芳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日本侵略军的要求。 ....B.这位法官秉公执法,深受大家的爱戴。 ....C.我们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志存高远。 ....
D.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
4.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选一选。(4分) A.神态 B.动作 C.语言 D.心理
(1)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
(2)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3)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
(4)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 5.选择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4分)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否定或讽刺
(1)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 (2)梅兰芳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日本人。( )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赞扬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B.《梅兰芳蓄须》叙述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登台演出而蓄须的事,赞扬了他的爱国情怀。
C.《别董大》是一首写景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延安,我把你追寻》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大意义。
三、读句子,完成练习。(12分)
1.读下列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6分)
①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②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③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④中国巡警没有惩处肇事的外国人,而是训斥她。
(1)我发现语气比较强烈的是第 句和第 句。今后,如果我要表达强烈的情感,可以用 。(3分)
(2)用第③句中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3分)
2.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请你分别用反问和叙述的语气提醒状状。(6分)
为了响应国家要求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号召,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运动。但是状状却不愿去参加体育活动,还说学习任务太重了没有时间去,你提醒他说:
(1) (2) 四、课文内容我知道。(7分)
1.“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中“老牛破车”指的是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 。
2.“ , ”这两句诗是对项羽一生事迹的概括,也表达了作者 “活着就要奋发有为,死要死得英勇壮烈”的人生
态度。
3.“ ,古来征战几人回”和“秦时明月汉时关, ”都描写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士们的同情。
阅读感悟
五、阅读语段,完成练习。(13分)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希望 盼望 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 谴责 批评)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上“√”。(2分) 2.给语段中画“”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3分) 3.“这个不幸的女人”的“不幸”遭遇是( )(2分) A.在外国人的地盘里,她的亲人因病而死。
B.在中国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她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4.理解语段,选一选,填一填。(填序号)(4分)
A.为虎作伥 B.怒不敢言 C.哭诉无助 D.得意扬扬
周恩来亲眼见到:妇女的( ),洋人的( ),警察的( ),群众的( ),让人真切感受到“中华不振”。
5.“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中的“中华不振”指的是( )(2分) A.中华人民不凶狠。
B.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欺凌。 C.中国不强势,没有话语权。 D.中华民族萎靡不振,没有生气。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7分)
志 向
李大钊还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讲过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事情。当时八国联军的一部分队伍,曾经从乐亭县沿海登陆,到处杀人劫财,老百姓纷纷起来反抗。在那时,李大钊心中就埋下了仇恨帝国主义,仇恨腐败的清政府的种子。随着他渐渐长大,当地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在他的心灵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一种救国救民的志向,一天天在他的心田里萌发。 ..
在他读小学的时候,他的老师黄玉堂老先生给他讲太平天国的故事,他听得非常(入神 凝神)。黄老先生曾把他叫到自己的屋里,问他:“你听了太平天国的故事,有什么感想啊?”
李大钊抬起头,眼睛里好像喷着火苗一般,说:“我要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中国要富强,不受外国欺负!”
后来,李大钊在天津法政学校读书,他的爱国思想进一步增长。当时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