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医护理学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4:49:3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肺、脾胃关系密切。①肾为生气之源。肾藏精气,包括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乃元气之根。②肺为气之主,肺主气、司呼吸,通过呼吸将清气吸入体内,清气与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而积于膻中,形成宗气③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纳脾运,胃降脾升,将饮食物化生为水谷精气,由脾的运化传输于肺,进而布散全身,营养脏腑经络,并化生为脏腑经络之气。

气的运动及形式:气的运动只在相对协调平衡状态下,才能发挥其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气的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称为气机条畅。 气机失调:①如气的运动受阻,称气机不畅;②受阻较甚,称为气滞; ③气上升运动太过,称为气逆;④气下降太过,称为气陷;⑤气的外出运动太过,称气脱。

气的运动失调表现在脏腑上,可有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

气的主要生理功能:①推动作用 ②温煦作用 ③防御作用 ④固摄作用 ⑤气化作用 ⑥营养作用 气的分类:

①元气 又称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元气以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又依赖后天之精气的充养。 ②宗气 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积于胸中的气。宗气的主要功能: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 ③营气 又称荣气 是循行于脉中的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④卫气 又称卫阳,是循行于脉外的具有护卫功能的气。活力最强的

5

第五节、经络学说

十二经脉:1.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阙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2.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3.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4.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阙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他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名十二“正经”。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 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次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次序为太阴在前,阙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跻脉、阳跻脉的总称

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能总督一身阳经,故称“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能总任一身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第六节、病因病机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6

风:①阳邪,其性开泄②风邪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寒:①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收缩牵引) 暑:长夏之气①为阳邪,其性开散②暑多伤津耗气③暑多夹湿 湿:①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气重浊③湿性黏滞 (病情多缠绵难愈)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为秋天主气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火:为夏季的主气,四季皆见。①火为阳邪,其性上炎②易伤津耗气③易生风动血④易扰乱心神⑤易生疮痈疔疖 内伤的病因:

一、七情内伤:因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是人体气机紊乱,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导致疾病的发生。

1.怒则气上 2.喜则气缓 3.悲则气消 4.恐则气下 5.惊则气乱 6.思则气结

二、饮食失宜:①饮食不节②饮食不洁③饮食偏嗜 三、劳逸过度:①劳累过度②安逸过度 四诊:望闻问切

望神的重点在于观察目光、神情、气血和体态。 神的表现类型:

1.有神:又称得神 2.无神又称失神 3.少神 4.假神 望色:常色: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青色:主寒证,痛证、血瘀、惊风。肝

7

赤色:主热证,心 黄色:主虚证、湿证 ,脾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肺 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证。肾 记住: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望舌:五脏在舌面的分布一般为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中部属脾胃,舌根属肾。正常的舌象为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润泽。舌苔均匀、薄白而干燥适中,常简述为“淡红舌,薄白苔”。

望舌苔①厚薄:以见底者为薄苔,不能见底者为厚苔②腻苔:舌面上覆盖着一层颗粒细腻而致密的滑黏苔垢,刮之难去。为湿浊、痰饮、食积所致③腐苔:苔质颗粒较大,疏松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即去。为积食、痰浊久积不化所致。④剥落:舌苔突然退去,舌面光洁如镜,称为光剥苔、镜面苔,为胃阴估竭、胃气大伤。舌苔剥落不全,称为花剥苔,为胃腑气阴两伤。

望苔色:①白苔:主表证、寒证、湿证。②黄苔:主里证、热证③灰黑苔:主里证燥热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声高有力 ,实证。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虚证。

嗅气味:水肿病晚期:尿臊味。烂苹果味多见于消渴病患者,均属危重证候。

但热不寒:①患者只发热不恶寒,多为里热证。②持续不退(T:超过39度)称壮热。属里实热证。③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只有定时。属阳明腑实证、湿温病或阴虚证。④微热:轻度发热,多在37—38度之间。内伤杂病和温热病后期。

里证辨汗:①自汗:日间出汗,活动后更甚,畏寒神疲乏力。气虚、阳虚。②盗汗:睡时汗出,醒后即止,阴虚。③战汗:恶寒战栗之后,继而出汗,为正邪相争剧烈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转点。④兼高热、烦渴、脉洪大,多为里实热症。⑤冷汗淋漓,神疲气弱、肢冷脉微,是阳虚气脱的“亡阳”危证。

8

搜索更多关于: 中医护理学 的文档
中医护理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k0iw3wk1217c193742p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