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T的发展历史概况
图像重建技术的历史比较悠久。它的理论起源于1917年奥地利数学家雷顿(Radon)所发表的论文,文中证明了二维或三维物体能够通过无限多个投影来确定,但限于但是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到了六十年代初,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使图像重建问题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相继有不少的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性的研究。特别是英国EMI公司中央研究所工程师豪斯菲尔德(Housfield)经过四年的努力,在1972年研制成功诊断头颅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线断层摄影装置。这一新式的 线显象核技术在1974年5月蒙特利尔(Montreal)召开的第一次国际CT会议上被正式命名为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技术(简称CT)。1975年EMI公司又成功地研制出全身用的CT装置,并获得了人体各个部位的鲜明清晰层图像。1979年,这项技术获得了诺贝尔奖金,说明了它对人类所具有的划时代的贡献。
CT自1972年问世以来,在以后短短的十多年里,已从第一代产品以展到了第四代产品,其中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扫描方式的改进。
第一代是单束扫描方式(又称笔束扫描方式)。它采用单个 射线管,单个探测器。 射线管和探测器同步一水平直线运动,同时与人体作相对地旋转运动。该方式扫描时间较长,扫描一周需4分钟左右。
第二代是窄角扇束扫描方式。其张角为10到20度,与20到30个探测器相配合。扫描动作与笔束扫描方式相同,只是把射线变为扇束,交叉其行程。扫描时间为18秒左右,但目前已很少采用。
第三代是广角扇束扫描方式。其张角为30度左右,探测器增加到250到350个,射线源和探测器作同步旋转扫描。扫描时间可缩短到2.5秒,是目前CT装置中最流行的一种方式。
第四代是在第三代基础上,把探测器数量增加到1500左右,布满整个360度,并固定不动, 射线源作旋转扫描。扫描时间约2秒,是目前比较新的一种扫描方式。 1980年,距第四代CT产品问世还不到一年,美国梅约生物医学研究所试制成功电子计算机 射线动态空间重建装置,是第五代CT装置。它采用28个 射线管,安排在180度的半圆形位置上,因而每次扫描可得28个角度的投影数据。此外,还加上了影像增强器设备。完成一周扫描时间为0.01秒,并在1秒内重复扫描60次。这种装置还能把断层图像重叠起来获得立体活动图像。
目前除了上述的 射线CT以外,还有超声波CT、放射性同位素的正电子CT、质子CT等,其中以超声波CT最引人注目。在这些CT装置中,除了发射源与射线积分含意不同于 射线CT外,其图像重建原理是基本一样的。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图像重建技术除了在医疗设备中用于CT外,在其它领域,如射电天文学、电子显微镜、光干涉仪以及全息摄影等都有成功的应用。
二、CT 的基本原理
CT的基本原理是将 射线穿透人体后构成二维投影,为传感器接收,然后经过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获得一个完整的断层图像显示出来。其图像重建方法已在前面介绍,目前CT用得最多的方法是滤波──逆投影法。
在CT装置中,投影数据的形成是以人体各组织对 如设
点的线性衰减系数为
,那么,由
射线衰减作用的不同为依据的。射线衰减规律,存在以下的关系
式中 只需测得
为
射
线强度,
为射线透过物体后被检测到的强度。当
已知时,
,即可求得射线积分。很显然,衰减系数
。
反映了人体各部组织的性质,
它在空间上的分布就形成
组织 血浆 水肿 血块 神经胶质瘤 脑膜瘤 灰质 白质 与水相比的X线衰减系数(%) 2.2 1.8~2.2 7.4 2.6~4.5 4.6~5.2 3.8 3.0 人体组织CT值
CT值 11.1 8.8~11.1 37.0 13.0~22.5 23.0~26.0 19.0 15.0 CT装置的原理框图如图10-6-3所示。它主要由数据采集、计算机图像处理和终端图像
显示三大部分组成。
数据收集部分包括扫描机架、冷却器、高压发生器、检测器、检测回路和A/D变换器。CT中要求测得的CT值精度达到0.5%,这就要求高压发生器的高压稳定度为千分之一,纹波因素为万分之五。扫描机架是数据收集的关键部分,它决定扫描方式、数据收集的多少和扫描时间的长短等。一般头颅CT采用第一代和第二代扫描方式,以第二代为多数;全身CT采用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扫描方式,以第三代扫描为多数。CT用的检测器必备条件是:
图 10-6-2 CT装置原理框图
1.对射线的能量范围为 之间,有高的检测效率; 强弱信号都能检测,线性良好;
2.有足够的动态范围 3.稳定性良好; 4.余辉短; 5.空间配置容易。
目前常用两类检测器,一是闪烁晶体+光电倍增管。当 光,再由光电倍增管将微光转换成电流信号。这类晶体有
线照射晶体后使晶体发出微
。
早期曾采用 ,目前大多采用 (简称B.G.O.),其优点是残光少,不易潮解,容易加工,不易老化,性能稳定。近年来还发展了半导体检测器,正在推广应用。另一类是氙气电离箱,氙气受 线照射后电离,产生离子导电。其优点是稳定性好,一致性好,便于采用多检测器。头颅CT常采用晶体检测器,全身CT采用第三代扫描方式时常用氙气电离箱。
从检测器测得的数据送入检测回路进行放大、处理、再经过A/D变换器数字化后送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计算机是CT的核心部分。一般数据首先被存储在磁盘上,然后由计算机按程序进行运算,运算的结果(CT值)仍然存入磁盘。全部计算完毕后,根据中央控制台的指令,在监
视器上显示断层图像,可为黑白图像,也可为伪彩色图像显示。有时还可摄成照片,或用行式打印机打出结果,也可录入磁带以便永久保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