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冲刺阶段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解析
2020年6月
一、语言知识运用(12分) 1.A
【解析】第一处,“标识”,表明特征的记号;“标签”,贴在或系在物品上,标明品名、用途、价格等的纸片;语境是形容麦家的风格特征,如使用“标签”则对象不当。第二处,“佶屈聱牙”,形容文章艰涩,读起来不顺口;“模棱两可”,对问题或事物正反两方面,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语境是形容麦家文章不艰涩,应使用“佶屈聱牙”。第三处,“雅俗共赏”,形容某些创作优美通俗,各种文化程度和艺术品位的人都能欣赏;“奇文共赏”,原意是碰到少见的好文章同别人一起欣赏。后指有新奇的文章让人们共同欣赏,多含贬义;语境是说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都能欣赏麦家的作品,应使用“雅俗共赏”。 2.C
【解析】根据前句内容说“对岸美”,可知⑥为首句,排除BD项,紧接着是⑥⑥,与⑥联系紧密的是⑥,⑥紧随⑥后,再根据关联词“但”, ⑥排⑥后,C符合题意。 3.D
【解析】D项,“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为借代:A项,“明眸皓齿”代指美女;B项,“帆”代指船;C项,“青铜”代指镜子。 4.C
【解析】从图画中可以看出右边一个人蒙着眼睛站在高凳上,左边的人想踢到凳子,两个人的脖子上都套着绳索,中间有滑轮将绳子相连。A强调蒙上眼睛,只关注了右边的人,理解片面。B“尔虞我诈”表示两人都想加害对方,不符合右边人的做法。C侧重于左边人的行为,方向正D强调相连是对的,但说利益是相连的不对,图画中显然强确,害人最终害己符合绳套的寓意。调的是生死。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5.B
1
【解析】“疏”应解释为“粗疏,疏漏”。 6.D
D项,“……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错误,应该是“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解析】
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7.(1)如意怎能拥有天子的宝座呢,这与保全并使自己平安,并且还能享有做一名诸侯王的好处(相比),哪个更可取呢?
注意点:“安得”,怎么能够;“有之”的“之”,代词,代天子的宝座;“孰与”,和……相比,哪一个更……;“全”,保全;语意通顺。
(2)古时善于推究人情又深知天下大势的人,没有谁赶得上高帝,然而在这件事上高帝却糊涂了,也没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他。
注意点:“善”,善于;“原”,推究;“无如”,没有比得上;“惑”,糊涂;语意通顺。
8.叔孙通这些人只有废嫡立庶这套言论,没有说清利害关系;张良的计策只是用某种形势胁迫高帝改变主张,存在危险和后患。 【参考译文】
向国君进谏的人,根据国君的天资来向他进谏,就可以省力。人都喜欢做好事而求得名声,所以符合仁义的事,可以引导他去做,不符合仁义的事,可以胁迫他不做。至于汉高帝,从偏僻乡野徒手起事,奋臂呼号而得了天下,他只知道天下的事,哪个有利,哪个有害,军队打仗,怎样战胜,怎样战败,哪里知道所谓的仁义呢?看他的天资,当然也有合乎仁义的地方,但他不喜欢听仁义之类的言论,这就如同小人整天做不符合道义的事情,但用不符合道义的言论来说他,他也会愤然发怒。
所以当时能言善辩的人士,未敢把仁义和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教化拿来对高帝讲,也只是说这样做有利,这样做有害,这样做可以,这样做不可以,然后高帝选择有利的和可行的事来做,,高帝)他未曾迟疑过。天下太平之后(因为宠爱(戚姬)的缘故,想要另立太子,大臣叔孙通、周昌这些人据理力争,却改变不了高帝,最后采用留侯张良的计策才勉强作罢。(苏轼)读书读到这,不曾不叹息认为高帝是最容易说通的,只要能说到他心坎里,他是没有不听从的,哪里用得着告诉他,吕后和太子从高帝平民时起就跟随他身边,直到平定天下,天下人都渴望惠帝成为他们的君王,即使他不贤明,大臣们内心也想让他当君王,假使高帝百年之后,谁肯北面称臣侍奉戚姬的儿子呢?所说的爱他,其实是坑害他。
第 2 页 共 5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