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传播学 考试科目:传播学
1、说明大众传媒对所传信息的选择(“把关”)过程的实质。(10分) 2、概述影响大众传媒效果的因素。(20分) 3、简述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及操作程序。(20分) 4、设计一调查方案(含调查问卷和操作方案),推荐调查国民阅读倾向。(25分) 5、设计一广告方案,推广《汉英双解 新华字典》,广告方案中必须有广告用语设计。(25分) (注:该字典字头和注释都是原新华字典内容,只是加上了英文注释)
北京印刷学院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传播学 考试科目:传播学
1、说明媒介帝国主义对信息主权的双重标准的实质。(10分) 2、概述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社会效果。(20分) 3、简述“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及其意义。(20分)
4、为本省、市、自治区的广播电视报设计一读者调查方案,调查对本报文化档次的需求和意见。含调查问卷和操作方案问卷应便于用计算机处理。(25分) 5、策划一份新杂志。含名称、栏目设置及面市宣传方案等。(25分)
北京印刷学院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传播学 考试科目:传播学
一、多项选择:(共20分,每题4分,正确答案可能不止一个,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缺乏:( ) A、噪原 B、反馈 C、讯息 D、受众
2、19世纪30年代“便士报”的创刊标志着:( )
A、报刊成为大众媒体 B、报纸成为“观念纸” C、报纸转向市场化运营 D、报纸开始面向特定读者群 3、组织传播的功能为:( )
A、内部协调 B、指挥管理 C、决策应变 D、形成共识 4、下列社会角色中哪些是“把关人”: ( ) A、教师 B、演员 C、记者 D、作家
5、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大众传媒都具有的传播效果是:( )
A、环境认知效果 B、社会解压效果 C、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D、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二、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10分)
1、噪音
2、意见领袖 3、内向传播 三、简答:(共30分,每题15分)
1、什么是传播制度?为什么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2、谈受众的属性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
四、举例说明大众传播通过形成信息环境来影响客观环境。(20分)
五、运用内容分析法设计操作步骤和分析用表格,以用于《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同类型城市报纸媒体)的比较。(20分) 六、知识出版社将参加一次全国书展,重点推出该社近期出版的面向大众的各类知识性读物。请规划一个参展方案,包括定位、宣传措施及一广告用语。(30分)
北京印刷学院2004年硕士研究生考试试题
专业:传播学 考试科目:传播学
一、解释下列概念(50分) 1、密匿权
2、传播的社会功能 3、注意力经济
4、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5、沉默的螺旋理论 二、分析题(60分) 1、为什么说:“”出版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应当怎样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版自由”?
2、试分析下列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区别: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 3、诺埃尔·纽曼在《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提出大众传播哪三个特性相结合时能对舆论产生强有力的效果,简述之。 三、论述题(40分)
在人类社会的文明的进程中,媒介的变迁和新媒体的出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请你从媒介发展的角度论述电子媒体(如电视)的出现与网络媒体(如Internet网络)的出现所具有的不同的社会影响及其文化价值。
北京印刷学院2005年硕士研究生考试试题
专业:传播学 考试科目:传播学
1、说明媒介帝国主义对信息主权的双种标准的实质。(10分)
2、说明大众传媒对所传信息的选择(“把关”)过程的实质。(10分)
3、简述内容分析法的使用范围和操作程序。(20分)
4、简要评价一下拉斯韦尔的“5W”理论。(20分)
5、概述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社会效果。(20分)
6、试述“培养理论”的主要内容。(20分)
7、简述“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及其意义。(20分)
8、请分析传播者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意义和局限性,并结合当前的传播实际分析其媒介观。(30分)
北京印刷学院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B卷)
专业:传播学 考试科目:传播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50分) 1、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2、意见领袖 3、媒介 4、容器人
5、沉默的螺旋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概述影响大众传媒传播效果的因素。 2、简述“镜中我”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为什么说“出版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应当怎样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版自由”?
2、举例说明大众传播通过形成信息环境来影响客观环境。
北京印刷学院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B卷)
专业:传播学 考试科目:传播学
一、 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 )提出的。 2、信息的外在形式是( )。
3、拉斯韦尔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功能,分别是环境监控、( )、( )。
4、传播学把( )及其运行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5、“自我互动”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 6、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
7、日本学者田中义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即( )、能量交往、( )。 8、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代表性的事件是( )的出现。 二、 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5分)
1、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 )
A语言 B图画 C文字 D印刷
2、“霸权”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戈尔丁 B默多克 C葛兰西(又译为格拉姆西) D哈贝马
3、提出“镜中我”的理论的学者是:( )
A施拉姆 B布鲁默 C库利 D米德 4、提出“容器人”概念的学者是:( )
A佐藤毅 B林雄二郎 C田中义久 D中野收 5、一下传播模式中属于系统模式的是:( )
A拉斯韦尔模式 B马莱兹克模式C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D德弗勒模式
三、 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下面选项不属于传播学意义上的“信息“范畴的是:( )。
A电视信号 B电闪雷鸣 C新闻图片 D小鸟鸣叫 E广播歌曲 2、人类社会进入高度信息化阶段后的特点有:( )。
A广播电视的普及B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 C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成为个人综合处理信息的媒介。
D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E公民的言论自由得到保障。
3、下面关于符号意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诗学和语义学上,符号的意义可以分为明示性意义和指示性意义。 B在逻辑学上,符号的意义可以分为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
C明示性意义是某种文化环境中多数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和有着共同理解的意义。
D语言符号的意义总是准确,明晰的。
E符号的内涵意义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4、人际传播的特点有:( )。
A渠道单一 B互动性强 C方法灵活 D意义单纯、明确 E覆盖面大
5、下列哪些项传播功能不是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 )
A解释与规定 B社会地位赋予 C社会规范强制 D社会化功能 E麻醉作用
四、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媒介 2、指数 3、电视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