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人抒情(叙事抒情)、用典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其中借景抒情可以细分为:触景抒情、即景抒情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当诗歌结尾句子为写景的,则称为“以景结情”。
另外有“从对方着笔”——曲笔。如,本来想表达自己思念对方,却不写自己,反而想象对方正在思念自己。
C修辞【手法】(关涉诗歌的语言) 语音修辞:押韵、平仄、节奏。 词语修辞:字词的妙用。炼字型题。
句式修辞:整散句、长短句(诗歌中不考虑句式)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设问、反问?? 特别提醒:在题目中问到“表现手法”则包括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问到写景(描写的)手法,则包括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D结构手法(关涉诗歌的结构) 律诗:四联分别为“起承转合”。
弄清楚“起承转合”各联的作用。起:照应标题,引出吟咏对象,引起下联的描述。承:承接首联,对引出的对象进行描写。转:由上联的描写
“转”,或转入抒情言志,或转入别的内容的描述,或转换角度对对象进行描述。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卒章显志。
词(曲)(上下两片)。
上片开头句:起句,作用同律诗的“起”。下片开头(偶有上片结尾)句:过片,作用同律诗的“转”。下片尾句:结句。作用同律诗的“合”。 特别提醒:在面对写景诗中描写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判断不准确的时候,可以从景的构成要素出发思考。
A线条——形状、形态——摹形、绘形\\\\\\视觉 B颜色——色彩、色调——绘色\\\\\\视觉
C光线——明暗、色调——(明暗)对比与反衬\\\\\\视觉 D声音——声寂、动静——动静结合(反衬)\\\\\\听觉 E气味——芬芳、气息——嗅觉
上述可能结合,出现——视听结合、视听嗅结合。
F现实(眼前)——写实\\\\\\\\\\\\想象联想(如梦境)——写虚=====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3)基本题型
A关于如何表现对象特点。(赏析描写手法题相同) a描写手法(含描写角度)+修辞手法,举例证明。
b这些手法如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象的何特点。 c表达的情思。
B某字运用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其妙处(炼字型)
a首先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有修辞手法或者活用一并说明。 b将意思带入诗句描述诗句的内容(如景——画面、物的形象)。 c该字在表情达意上甚至结构上的作用。 C赏析某一联诗句。
两个前提与意识:一是这首诗的类别——写景、写物、写人还是别的。二是这一联的语言性质——描写、描写结合抒情还是抒情??下面以描写景物为例:
a指出描写的办法——描写的角度【甚至包括顺序】(时空角度与五觉即视听嗅味触的角度)、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描写的语言(词语和修辞手法),并举例阐释说明。
b运用这些手法如何表现或者突出什么画面的什么特点。 c借助这个画面,表达诗人何种情思或者心境。
D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或者诗歌情感很复杂),请结合诗句分析。 a总说有哪几种情感。
b分点逐一阐释这些情感,注意每一种情感成为一小点,都是先观点后阐释(阐释即这种情感在诗歌中是哪一句或者哪几句表达出来的)。
E人物形象(诗人形象或者抒情主人公形象)
a先抓人的即时处境、即时身份地位(如主人还是客人、送别者还是离别者)和人物关系,来确定人物的身份地位,答题时,就答人物的身份地位与人物的特点(内在的,近似于小说与传记中人物内在特点的分类方法)。 b分点逐一阐释这些特点,每一种特点成为一小点,都是先观点后阐释(阐释即这种特点在诗歌中是哪一句或者哪几句或者哪个细节表达出来的)。
C借助这个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特别提醒:情感的一情两面(以思乡为例):内在——对故乡的思念,外在——独处异乡的孤寂。
四、默写(3分钟)
1、考纲规定64篇,要能逐一过关,后期注意做练习。 2、注意审题,题干上的提示语往往涉及句中词语与内容。 3、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一笔一画交代清楚。 4、注意异体字、通假字、同义异形词的写法。
选做题:第三、四题(或者第11、12题)注意事项与原则: 1、切记填涂所选题目番号(小题番号——11或者12).
2、选题原则:(1)自己擅长的文本类别,(2)主观题题型典型、难度较小的。最好先浏览主观题,比较其难易,再做选择。
五、小说阅读(25分钟) (一)、读懂小说
读懂小说,就得弄清楚小说基本知识。当然小说依然由内容、主题、语言、结构四要素构成。在阅读和答题时都要有四要素的意识,四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因此,要有一切为促进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服务的意识,要弄清内容中的三要素彼此之间的关系。
【一】典型小说。
典型小说一般指传统小说一类的小说,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典型情节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般强化和突出人物、情节。
1、内容:包括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有的小说中有比较重要的物,也是内容)。
(1)情节: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一般分为“开端——发展(复杂的还有再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最主要手段。
(2)人物:传统小说,人物是最核心的要素,人物形象和人物命运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主人公)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般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当然也可以成为小说的线索。
人物可以分为静态人物和动态人物。静态人物,一般而言,是指人物形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没有发展变化,只是在不断呈现和丰富,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自从和唐僧一道,一直是同一个形象(内在特点);动态人物,一般而言,是指人物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成长,如《水浒传》里的林冲,风雪山神庙为转折点,由之前的忍辱苟且到彻底反抗。
人物形象由身份地位、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共同构成,当然内在特点为主。外在包括衣着、肖像、年龄等等,这一般和内在紧密相连。
(3)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推进的时空。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小说的时代(社会)背景,一般通过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人和事物来展现或者暗示,可以直接揭示主题,展现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自然环境主要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一般是由景物描写构成。
在小说考题中一般多考自然环境。
(4)物:有些小说中有不可或缺的物。可看做是这类小说的第四要素。物往往是小说的线索,具有象征意义。
2、主题:作者通过文本或者内容传达的对人物和社会的态度、认知与思考,或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的揭示。
主题表现的途径:
(1)情节,情节展示人物活动和社会生活,它直接揭示社会本质。 (2)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就是主题。
(3)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也能直接揭示主题。
(4)物,物有象征意义,其象征意义往往展现人物形象,从而表达作者的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3、语言:这里的语言不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是指作品的语言。小说的语言主要是记叙和描写,记叙在于陈述情节,描写在于情节的细节、人物和环境。
考题中一般就环境描写(尤其是自然环境)和人物描写(包括细节描写)进行考查,如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某一处描写是如何塑造人物的等等。 这里涉及的就是描写的相关知识,大体可以参照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塑造。
4、结构:小说情节各部分的安排,内容之间的关系等。包括线索、思路和结构手法和结构形式等。
小说中有一些经典的结构,如项链式结构,欧亨利式结尾等等。还有倒叙手法、设置悬念、伏笔与照应等等。
小说的线索有时空线索、人物线索、物线等等。 【二】非典型小说
非典型小说,是相对于传统小说强化情节和人物而言,它淡化情节、弱化甚至虚化人物。不写那么多的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巨大的悬念,而是力求写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平凡朴实,写平凡中的意义。有独具特色的“那一个”(作品的特色)。如王安忆的小小说《比邻而居》(2015全国卷)。
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特点: 内容上:市井生活小人物;
形式上:非典型性文本淡化情节虚化人物凸显个性; 范围上:中外名著热点。
艺术上:均有与众不同的“那一个”。——非典型小说的精彩处,当然也是难以读懂的原因。我们可以做如下概括:舒缓的叙事风格:2012年《邮差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