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16份试卷合集)广东省广州荔湾区六校联考2020届语文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7:01:4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露着淡淡的素雅;②花形呈锥状形,体现出小巧精致,无比可爱;③芦花随风飘散,不希求环境,体现了芦花的飘逸洒脱。(概述特点,2 分;解说一项,1 分。共 4 分) 9.(5 分)要点:

①恬淡、从容。芦花生于水湄,任秋风拨弄,没有悲戚感伤,显得从容、平静;月光下的芦花,随风起舞,如少妇美眸淋有轻愁,尤显静穆恬淡。

②高洁、雅致。芦花怒放,谦恭如侍女,用华发装点村庄,略显空灵雅致;秋风吹落芦花,洒落野地,仍洁白如睡莲般玉洁冰清;居于湖水浅滩,芦花还像淑女,不失高雅、素洁,隐含傲骨。 ③温驯、奉献。芦苇成熟,任人收割,化成苇篾、芦席和篱笆,无怨无悔,豁达洒脱。 ④温润、飘逸。芦花飘逸淡然,有着清新的面容和清扬的笑意,温润从容,安然若素。 (每点 2 分,其中概括 1 分,分析 1 分。答到 3 点即可。共 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10.(3 分)B

11.(3 分)D(“如汉景帝‘景’就是庙号”有误,应该是谥号。)

12.(3 分)D(“太祖聘请章溢出任佥营田司事,他退入闽地,”有误,应是先退入闽地,后受任佥营田司

事) 13.(10 分)

(1)(5 分)风从北面吹来,大概不能使物甘甜而易于使物味苦,所以植物遭受它。 (译对大意给 3 分,“甘”“中”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5 分)贼人平素就听到章溢的大名,想招他投降,把他捆在柱子上,章溢不屈服。 (译对大意给 3 分,“素”“降”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参考译文】

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屋子。屋子有十二间,用茅草覆盖它,在匡山的顶部。匡山在处州的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的水从这里流出。山的四面陡峭的山崖拔地而起,山崖上都是青黑色的石头,外边高而中间低。山下有白云,山上多北风。风从北面吹来,大概不能使物甘甜而易于使物味苦,所以植物遭受它,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但物性苦的东西也乐于在这里生长。

此山离人们居处的地方稍微远了些,只有章溢先生乐于游玩,而跟从的人大多认为那样早出晚归很艰难,所以就选择那些低洼的地方,在这里筑室定居。章溢先生带着几个童仆,清除脱落的笋壳来种植谷子和豆类,吃那些草木的嫩芽和果实。闲时就踏着木屐攀登山崖,靠着大树吟咏高歌,有时候向下走到清澈的溪水边。樵夫的歌声传出树林,就击打着石头跟着唱。世人不理解他的乐趣。

章溢,字三益,是龙泉人。黄州强盗侵犯龙泉,章溢的侄子章存仁被抓去了,章溢挺身而出,对贼兵说:“我兄只这个儿子,宁愿我来代替他。”贼人平素就听到章溢的大名,想招他投降,把他捆在柱子上,章溢不屈服。到夜深,他哄骗看守人员,脱险而归,把乡民组织成“义兵”,打败了贼兵。不久,府官带

兵来了,想把与贼兵有牵连的人斩尽杀绝。章溢连忙跑去劝说石抹宜孙:“贫苦百姓是迫于又冻又饿,才跟着贼人跑,杀他们干什么?”府官认为章溢的意见很对,传令军队停止行动,并留章溢于幕下。章溢随府官平定庆元和浦城两地的贼兵。府官委任章溢做龙泉主簿,他推辞回到府官幕下。宜孙守卫台州的时候,被贼兵包围。章溢带着乡兵救援,打败了贼兵。不久,贼兵又攻陷了龙泉,县监宝忽丁逃跑了,章溢与王毅率领将士打跑了贼兵。宝忽丁回到县衙,自觉惭愧无面见人,杀了王毅去投靠贼人。章溢当时还在宜孙幕府,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回龙泉,同胡孙一起捉住并杀了首恶分子,并带兵平定了松阳、丽水几路贼兵。论功劳,多次被授予官职,做到浙东都元帅府佥事。章溢说:“我所带的兵将都是本乡本土的子弟,他们多在战乱中惨死,我独自占取功勋名位,不忍心啊!”推辞不接受,把“义兵”托给他的儿子章存道,自己隐退到匡山。

明朝的军队攻下了处州,章溢避乱入福建。朱元璋聘请章溢,章溢同刘基、叶琛、宋濂一同到应天府。明太祖慰劳他们说:“我为统一天下委屈了四位先生,现在全国乱纷纷的,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呀?”章溢回答说:“天道运行没有固定的规矩,天只辅佐有道德的人,只有不滥杀无辜的人才能统一天下啊!”太祖认为章溢说的是高见,委任他佥营田司事官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14.(5 分)

A D(A.此句没有从触觉角度描写;D.“冰初解”意味春天来临,而身负国仇家恨的作者却“满鬓霜雪”,

反衬出作者身在初春心却仍在严冬,“仍会像东风解冻那样透露出春天气息”错。) 15.(6 分)要点:

①追忆过往。“风回”春风吹回,与往年的一样;丝竹声与初升的月亮也和往年差不多,眼前所见之春景与耳中所听之乐声均使作者想起往昔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与往昔不再的忧思。 ②不满现实。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回看现实的处境,是两鬓斑白、日渐衰老的自己,对他说来春天的到来,东风的解冻,都无法减轻他对眼前现实的愁怨。

③故国之思。风竹发出的声音和新月的照耀还像当年,笙歌未散,酒杯还在,可已不是当日盛况,透露他对国之不在的痛悔之情。 (答对一项,2 分。共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5 分) 16.(5 分)

(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每答对一处,1 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则该处不给分。字迹潦草,笔画不清,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3 分)B (①望文生义。一日三秋: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三个季度。形容思念人的心情非常迫切。

②黎元为先: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黎元:古之百姓今之人民。③ 褒贬误用。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敬畏的神情。现也用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含贬义。④对象错误。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所听之事当为不好的事情。⑤剑拨弩张:剑从鞘中拔出,弓箭也已张开。形容一触即发的紧张形势。⑥叹为观止:谓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

18.(3 分)A (B. 搭配不当,可将“实现”改为“满足”。C.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

高点定位”,残缺,加上“的发展理念”。D.结构混乱,“……是指……”和“……本质上属于……”两种句式选一种)

19.(3 分)C(A. “责成”不能用于下级对上级;B. “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

挂念;D. “吾等”“尔曹”是文言词语,不应与白话混用一体) 20.(6 分)

①我们会有孤独的感觉 ②就能改变感到孤独的状态 ③他们沉浸在孤独中无法自拔

(答对一项,2 分。共 6 分。大意对酌情给分) 21.(5 分)

②创作者愿意潜心创作儿童歌曲,不一定能创作出好的歌曲。

③给创作者更多的经济补偿,他们也不一定能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歌曲。 (答对一项,2 分。答对二项,5 分。大意对酌情给分) 四、写作(60 分) 22.(60 分) 材料分析:

本则材料是由某著名教授与省重点高中的高中生关于未来人生规划的对话组成。事件起于老教授的一个问题——你们未来准备怎样为祖国贡献自己呢。然而,出乎教授的意料,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未来的人生中没有“祖国”,有的是“喜欢的大学”、“更好的工作”及“更多的钱”。当教授对高中生未来人生中缺失“对祖国做贡献”再度质疑时,学生表示“小时候想过,现在没有想了”。

未来的人生规划是每一位高中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未来的人生要如何规划,人生规划是否需要以为祖国做贡献为基础,也是很多考生在思索的问题。故考生对材料的中心话题并不陌生。

但是,形成怎样的看法,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却不是简单的事情。这首先需要关注材料中呈现的两组矛盾:其一,老教授认为应以为祖国做贡献为基础来规划人生,学生却只想到自我——喜欢的大学,更好的工作及更多的钱;其二,学生说小时候想过为祖国做贡献,现在没有想了。

老教授与学生在对话中暴露出的问题并非个例,而是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观点是当下高中生在人生规划中普遍的想法——关注个体的命运,忽略国家的命运;关注个体价值的实现,不顾国家整体的利益;关注个体抱负的实现,不顾国家理想的追寻。这是学生在人生规划中没有处理好“小我”与“祖国”的关

系。那是不是学生在规划人生时从来都这样呢?由材料内容可见小时候不这样。那么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报效国家的想法就从人生规划中消失了呢?原因直指当前教育机制的不健全,人才培养标准中的缺陷,如在教育过程中,唯分数论的思想左右一切,再如社会中功利主义之风对教育的影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

考生在作文中要表现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也不意味着学生要回避现实存在的真实问题。就材料内容而言,它的立意是开放的,材料只呈现出情境和矛盾,考生从材料情境出发,基于对矛盾的分析和探究,在立意上就是合理的。无视材料或者抓不住材料的观点在立意上就可能出现偏差。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角度转化为问题来思考:

角度一:教授

1.教授认为人生的规划要立足于为祖国做贡献的基础之上,你怎么看?

2.教授不断质疑高中生的人生规划只关注“小我”而忽略“祖国”,如何看待教授不断质疑的行为? 角度二:高中生

1.如何看待教授第一次提问时学生“茫然”的表现? 2.如何看待学生只有“小我”的人生规划?

3.为什么学生说小时候想过为国贡献力量,长大后却不想了? 角度三:综合

1.当下的高中生要怎样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

2.为祖国做贡献这一点在高中生的人生规划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以上为不完全列举。抓住材料中呈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即为合理立意。合理的立意保证了写作的方向性问题,但不能保证写作的高分,评卷还要看学生的具体思辨,能否言之成理很重要。

2018-2019 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褛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

(16份试卷合集)广东省广州荔湾区六校联考2020届语文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kdxz65ud56trx01723y3gzju6vsnw00dge_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