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镜头之间都可应用无技巧转场方法,它需要特定的条件。无技巧转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相同主体转换
所谓相同主体的转换是指上下两个相接镜头中的主体相同,通过主体的运动、主体的出画入画,或者是摄像机跟随主体移动,从一个素材跳到另一个素材,以完成空间场景的转换。也可以是上下两个镜头之间的主体是同类不同物,假如上一个镜头主体是一张课桌,下一个镜头的主体可能是一张办公桌,这两个镜头相接就可以暗示主人公的成长,从学生时代跳到工作时代,这也实现了时空的转换。除此之外,还能利用上下镜头中主体在外形上的相似完成转场的任务。 2.遮挡镜头转场
遮挡镜头转场是指在上一个镜头接近末尾时,被摄主体挪近以至完全遮挡住摄像机的镜头,然后下一个画面主体又走进摄像机的镜头,这样简单而又自然的承接就实现了场景的转换。遮挡镜头转场对于上下两个相接镜头的主体不做要求,它可以相同的,也可以不同的。总之,用这种方法转场,既能给观众视觉上较强的冲击,还可以造成思想上的悬念,同时也使画面的节奏紧凑,没有间离感。如果上下两个画面的主体是同一个,还能使主体本身得到强调和突出。 3.主观镜头转场
这是由被拍摄主人公的视线为线索展开的转场,其过程就是上一个镜头拍摄主体在观看的画面,下一个镜头直接接转到主体观看的对象,这就是主观镜头转场 。主观镜头转场就像推小说中的线索链一样,它是按照前、后两镜头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转场处理,手法独到、视野清晰。主观镜头转场是最自然,同时也是最能引起观众的探究心理的转场手法。 4.特写转场
特写转场是这里唯一一个不用考虑上一个镜头的拍摄,下一个镜头都直接由特写开始。镜头的特写是能集中人的注意力的方式,其强大的冲击力也已让你几乎忘记上一个片段的情节。因此即使上下两个镜头的内容不相称,场面突然转换,观众也不会感觉到太大的视觉跳动,这是很多电影拍摄中常用的转场手法。 5.承接式转场
承接式转场和主观镜头转场一样也是按逻辑关系进行的转场,它是利用影视节目两段之间在情节上的承接关系,譬如影片中间的悬念、主人翁的抉择等等,类似两镜头在内容上的某些一致性来达到顺利转场的目的。 6.动势转场
动势转场是指利用人物、交通工具等的动势的可衔接性及动作的相似性完成时空转换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利用人的行动,也可以利用物的动态来转换场景。
其实,除了上述六种介绍的在影片中较为常见的无技巧转场方式之外,无技巧转场方式还有隐喻式转场、运动镜头 转场、声音转场、两极镜头转场等其它形式。
5
2.2.2技巧转场
技巧转场的方法一般用于影片情节段落之间的转换,与无技巧转场不同的是,它强调心理的隔断性和影片的层次感,目的是使观众有较明确的段落感觉。它可以运用一切外加特技,而在当今电子特技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发展时代,特技转换的手法有数百种之多,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形式: 1.淡出与淡入
淡出是指上一段落最后一个镜头的画面在镜头中逐渐模糊、隐去直至黑场,淡入则是指下一段落的第一个镜头的画面又模糊到清晰直至正常的出现。淡出与淡入画面的长度并不长,一般各为2秒,但在实际编辑时,通常都是根据影片的情节、情绪、节奏的要求来决定。而一些地格调的影片喜欢在淡出与淡入之间存有一段黑场,从而给人一种间歇感,这种方式更适用于自然段落的转换。 2.扫换
在电影术语上,扫换也称划像,可分为划出与划入。前一画面从镜头的某一方向退出荧屏称为划出,下一个画面从镜头的某一方向进入荧屏称为划入。扫换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画面进、出荧屏的方向不同,我们把划像分为横划、竖划、对角线划等。划像一般是在两个内容意义差别较大的段落转换时运用。 3.叠化
叠化就像是手机主题里的叠加变换,它是指前一个镜头的画面与后一个镜头的画面相叠加,然后前一个镜头的画面逐渐隐去,留下后一个镜头的画面在镜头中逐渐显现的过程。在影片的编辑中,叠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一是用于时间的转换,表示时间的消逝;二是用于空间的转换,表示空间已发生变化;三是用叠化表现梦境、 想像、回忆等插叙、回叙场合;四是表现景物变幻莫测、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4.翻页
翻页是指第一个画面翻过去,第二个画面随之显露出来,就像电子书中的翻书状态一样。这样的转换也已避免场景跨越过大的尴尬,给观众时间飞速变化的暗示。
5.停帧
一般来说都是前一段落结尾画面的最后一帧作停帧处理,这样的转场会使人产生视觉的停顿,这时再接着出现下一个画面,显得就更为连贯。这种镜头的转场比较适合于不同主题段落间的转换。 6.运用空镜头
运用空镜头转场的方式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特别是早一些的电影中,像《英雄儿女》《董存瑞》等影片。当某一位英雄人物壮烈牺牲之后,经常接转苍松翠柏、高山大海等空镜头,主要是为了让观众在情绪发展到高潮之后能够回味作品的情节和意境。空镜头画面转场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除以上常见的转场方法,技巧转场还有正负像互换、焦点虚实变化等其它一些方式。
6
总结
总的来说,“有技巧转场”是用光学技巧方法实现场面转换的,多用“淡入淡出”、“划”等;技巧。早期的一些电影,如电影大师卓别林的无声电影,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和《七武士》等,这些技巧转场在影片中都相当普遍,而且颇具艺术效果。但因其人为制作痕迹较为明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影片的整体感,所以在现代电影中用的不是很多。 “无技巧转场”多是运用跳切来转换时空的,注重动作的大跳跃和时空的大跳跃,但这种大跳跃要以事件、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的合理联系为依据,可以起到场景、段落转换自然流畅,加强戏剧效果,突出影片的整体感。更重要的是,它非常符合现代人欣赏影片的习惯和猎奇心理,因此,现代电影导演多用这种方法挖掘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画面造型因素等的内在联系,合理结构影片,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建隆;;影片《看上去很美》中重点场与转场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2 张琦;;《导火线》评析[J];电影文学;2011年19期
3 王兴东;汲取生活激情,创作电影精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梁晓声;谈张艺谋电影[J];文艺争鸣;2012年01期
5 张荣翼,彭永珍;从视觉文化角度对电影的解读[J];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