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彩虹》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因此要扎实地进行生字教学,在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写好生字,为今后的阅读和习作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因此本案例以问题为引领,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读出感受。《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创造潜能。”因此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尝试仿写,从而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以对话的语气,通过几个问句的巧妙串联,把“我”看到彩虹后联想到的事物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不仅感受到“我”丰富的想象力,也感受到了“我”对家人的关爱。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识字能力与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加上独生子女较多,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缺乏感恩教育,对文章的主题思想难于理解,因此让学生学会关爱家人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虹、座、浇”等12个生字,认识部首“衣字旁”。能正确、规范地书写“那、着、到”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反问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女孩关心父母家人的美好品质,学会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体会小女孩对家人的爱与关心 教学手段: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字卡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出示字谜:一条虫喝掉了江水(打一字)(板书谜底:虹) 2.出示图片:虹长什么样呢,我们来看看。 3.你看到的虹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4.同学们说得真好,虹有七种颜色,所以叫彩虹,彩虹就像一座七彩桥。在桥上你想做些什么呢?有一个小女孩看到彩虹以后,小脑袋里竟然产生奇妙的想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小女孩的奇思妙想。
二、揭示课题,认读生字 1.在“虹”字前添上“彩”,读题 2.学习生字“虹” (1)读音同“红” (2)字形同“江、红、扛、杠” (3)猜猜“虹”为什么是虫字旁
(4)讲述“虹”的字理 三、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学生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 3.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借助拼音学生字 4.同桌互读生字,帮助正音 5.教师巡视,指导正音
6.自由读,想想:课文写小女孩想到彩虹桥上做什么? 7.齐读课文,交流收获(你读懂了什么?)
四、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字,学生认读,教师正音 2.观察“到、那”
都是左右结构,偏旁在右边,左宽右窄。
3.观察“兴、着、高”
都是上下结构,“兴”最后一笔是长点,“着”的上部分是“羊”的变身,“高”的两个“口”要写得扁。
4.观察“成、千”
都是独体字,“成”的点不能高于斜钩,“千”第一笔是短撇,不能写成横。
5.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练习书写 7.展评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课件出示第一段,指名读 交流:①“一座美丽的桥”是什么?
②彩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2、出示文中第一幅图,学习第二段 交流:①图中小女孩在哪里?她在做什么?
②课文哪个自然段与图片内容相符(出示第二段指名读) ③小女孩的水壶哪来的?
“我”真的提着爸爸的水壶吗?你从哪个词语知道的?(如果是一种假设,不是真的在做)
④小女孩拿到水壶都做了什么?(把“我”的动作圈出来) ⑤“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3、出示文中第二幅图,学习第4自然段
①交流:图中小女孩把秋千挂在哪里?她坐在秋千上做什么? ②学习“荡来荡去”,学生试着说一说“X来X去”的词语 4、自主学习第3段
交流:①小女孩做了什么?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②“圆圆的月亮”是指什么?“你”指谁?
二、指导朗读,练读长句
1.抽三个学生,分别读课文2、3、4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3.指导学生读好三个问句(读通顺,读出句间的停顿,读出问句的语气) 4.学生练读(自由读、同桌互读、齐读)
三、回顾全文,拓展延伸
1.学完课文,你知道小女孩在彩虹桥上都做了什么吗?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2.你有没有做过什么事情让家人高兴呢? 3.你觉得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
4.假如你也走到彩虹桥上,你会想为谁做点什么?(仿照课文说一说)
板书设计:
水壶 爸爸 浇水
小女孩 镜子 妈妈 梳头 关爱家人
花裙子 哥哥 彩云
作业设计:
1.说一句话,用上三个以上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 2.照样子,说一说。
荡来荡去 来 去 来 去 来 去 3.用下面的关联词练习说话。 如果??就??
教学评价:
来 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