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1.答案:“出”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 导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出”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 2.答案: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
导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下片″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人生何处似樽前”的意思是:人生万事,何似对酒当歌?这句诗以反问形式发议论,表达出诗人乐而忘忧(贬谪流放、志不得伸的忧愁)、与民同乐、行乐惜春的思想。 (四十五)(2019乐山)古代诗歌鉴赏。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5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 “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C. 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
D. 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行,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艺术成就。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可见,李白在盛唐诗坛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2.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答案: 1. C
2. 不好。“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
的情形,体现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导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的理解和辨析能力。仔细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诗句的意思和抒发的情感,并对名句或关键字做出赏析,然后辨析各个选项,分析作答。C项表述错误,这首诗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爱国精神。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字的掌握能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
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
52
析。这句诗中“抱”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四十六)(2019攀枝花)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乙卯重五①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②,艾束著危冠③。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③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 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 答案:1.比喻(或对偶);吃粽子、插艾枝
2.山村景色美好;节日气氛浓厚;较早做完天的事情;能轻松享用晚餐。(意思对即可) 导析:1.本题考查诗歌手法与内容理解。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意思是:吃了两
53
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就像“发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从句式来看,这两句“粽包”与“艾束”、“分两髻”与“著危冠”词性相对,属于对偶。“粽包”是端午节吃粽子习俗,“艾束”是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插艾枝。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探究。《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写山村景色美好,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节日气氛浓厚。“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写诗人较早做完天的事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这些都是诗人“笑”的原因。
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四十七)(2019湖州)古诗阅读。
晓过鸳湖 【清】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晓过鸳湖》最相近的一首(填写字母),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A.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
54
一灯明。
B.有感【明】张以宁 马首桓州又懿州,朔风秋冷黑貂裘。可怜吹得头如雪,更上安南万里舟。
C.绝句【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答案:C 理由:⑴两首诗中的“风”都是春风;⑵两首诗写的都是动人的春景;⑶两首诗都写出春天的美好;(4)两首诗都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
导析:本题考查不同诗歌的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两篇诗歌的内容及体会作者情感,然后按题目要求进行分析。从内容、情感角度看《晓过鸳湖》最相近的一首是C项,相同之处:两首诗中的“风”都是春风,都是动人的春景,都写出春天的美好,都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
(四十八)(2019金华)古诗阅读。
遣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②酿黍:酿酒。③移橙:栽橙。
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