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课标高考化学考试说明》解读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19:21:1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①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②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③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④了解溶液pH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 的简单计算。 ⑤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⑥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考 点 解 读

1、在2009年的高考中,山东、海南、福建分别考查了弱酸电离与盐的水解移动;而上海、山东则考查了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而其他省份则偏重于考查酸碱混合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等。高考对电解质溶液的考查角度有三个:一是“用水冲稀时有关“量”的变化上”,如导电性大小、PH值、水的离子积、酸碱对水电离的影响(酸碱电离与水电离的大小程度比较)等;二是电离平衡常数,它是高考的新增热点,主要命题角度为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及影响因素;三是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氨水和铵盐溶液往往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载体,主要命题角度为两大守恒:物料守恒、电荷守恒。

2、从2008年广东、山东高考出现考查难溶物的沉淀溶解平衡图象以来,此考点的几个命题角度已被充分挖掘,从2009年广东、山东、浙江高考来看,仍有继续考查的可能,在复习中应加以重视。通过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主要命题角度为:

一是Ksp的大小比较(温度或浓度不同时),考查了影响Ksp的外在因素。 二是根据Ksp(溶度积)与Qc(离子积)的关系,判断溶液的所处的状态(饱和状态或不饱和状态)。

三是利用不同物质的Ksp判断沉淀析出的先后顺序。 四是沉淀转化的本质的理解。(去年新增一直未考,重视) 六、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常见金属元素(Na、Al、Fe、Cu等) ①了解常见金属元素的活动性顺序。

②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③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合金应用广泛很有可能在试题中考查) (2)常见非金属元素(H、C、N、O、Si、S、Cl等)

①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②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利用。 一点认识

13

2009年高考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考查,北京、全国Ⅰ卷侧重考查硫、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全国卷Ⅱ侧重考查了钠盐、碳酸盐;福建、江苏侧重考查了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山东则重点考查了硫酸、二氧化硫及铁离子的检验。另外,福建、山东省分别以氧化铝和硫酸铜晶体的制备为载体,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化学理论、实验技能及探究能力等。在2009年山东高考的选择题T10,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与基本概念理论、实验等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查,体现出极强的综合性。

样题(考试说明样题18T):

下列关于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l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化学反应中只能作氧化剂

35B.17Cl、3717Cl为不同的核素,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C.实验室制备Cl2可用排饱和食盐水集气法收集

D.1.12L Cl2含有1.7NA个质子(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

【答案】:C

无机元素化合物部分复习的建议

新的高考形式下,元素化合物部分题目数量、题目所占的分数都比原来有所减少,试题中单独考查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的题目很少,元素化合物知识成了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实验等知识的载体。总体要求:

突出重点,关注热点,提升观念

1.教材中出现的基本反应必须要求学生掌握

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基本的、重要的化学反应,是进行其它知识复习的素材和基础。如果学生脑海中没有这些基本的反应,化学平衡、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元素周期率等基本理论的复习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所以,必要的基本反应还是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

2、基本反应规律应该突出。

在掌握基本反应的基础上,还是要引导学生总结元素化合物之间存在的内在转化规律。规律的总结可以采取两条线索:

一是以主要物质间的转化为线索,金属可以采取:单质→氧化物→碱→盐;非金属可以采取: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的线索。

二是可以代表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为转化线索。如氮及其化合物可按下述关系总结:NH3—N2—NO—NO2—HNO3—NaNO3、Cu(NO3)2。

3、认真分析在基本理论、化学实验等知识的考查中能借助于哪些典型的化学反应。

比如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基本知识可以通过工业上合成氨、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等可逆反应;考查氧化还原的知识可以借助于二氧化硫、铁及其化合物、铜及其化合物的典型反应;运用化学平衡移动、电离平衡、离子反应等

14

知识分析氯化钙溶液为什么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问题等等。复习中要善于思考借助于常见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考查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查点。

(1)海水这一资源宝库的综合应用应该关注。

在实际的复习备考中要注意从海水这一资源宝库的综合应用出发认识氯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考虑钠、镁及其化合物的来源,并注意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同时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复习中注意从这个角度思考考试中可以以此为背景考查哪些有关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2)注意铝及其化合物的两性和铁、铜的变价。

铝及其化合物要注意其两性和离子之间的转化,并要注意铝的冶炼及其铝合金作为重要金属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铁、铜则侧重考查其变价,常与氧化还原反应结合进行深层次考查。

(3)从碳、氮、氧在自然界的循环的高度来认识其单质及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和反应,认识这些循环对环境、生态乃至生命的重要意义,并充分认识到人类活动打破原有自然循环平衡状态的后果及解决措施,理解化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价值和两面性。

▲尤其是碳的循环应该引起关注。

(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硫及其化合物的“功”与“过”,将其放在人类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环境保护背景下来学习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关系。

(5)从材料观看待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基本属性、重要应用以及相互转化,了解化学对材料科学的重要意义。

样题(详见浙江09高考T28):

单晶硅是信息产业中重要的基础材料。通常用碳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制得粗硅(含铁、铝、硼、磷等杂质),粗硅与氯气反应生成四氯化硅(反应温度450-500°C),四氯化硅经提纯后用氢气还原可得高纯硅。以下是实验室制备四氯化硅的装置示意图。

相关信息如下:

15

a.四氯化硅遇水极易水解;

b.硼、铝、铁、磷在高温下均能与氯气直接反应生成相应的氯化物; c.有关物质的物理常数见下表: 物 质 沸点/℃ 熔点/℃ 升华温度/℃ 请回答下列问题:

SiCl4 57.7 -70.0 ------ BCl3 12.8 -107.2 ------ AlCl3 ------ ------ 180 FeCl3 315 ------ 300 PCl5 ----- ------ 180 (1)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装置A中g管的作用是 ;装置C中的试剂是 ;装置E中的h瓶需要冷却的理由是 。

(3)装置E中h瓶收集到的粗产物可通过精馏(类似多次蒸馏)得到高纯度四氯化硅,精馏后的残留物中,除铁元素外可能还含有的杂质元素是

(填写元素符号)。 七、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2)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3)了解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4)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其重要应用。 (5)了解上述有机化合物所发生反应的类型。

(6)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7)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其重要应用。 (8)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考 点 解 读

1、高考对必修部分有机化学的考查,重在考查基本的化学知识,如烃的结构与性质、同分异构体现象、化学反应的类型、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等。

样题(详见样题17,即09山东卷T12)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CCl4可由CH4制得,可萃取碘水中的碘 B.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

C.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能用饱和Na2CO3溶液鉴别 D.苯不能使KMnO4溶液褪色,因此苯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答案】:D

2、高考对选修5有机化学部分的考查,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发现,题目形式与考点的设置基本不变,稳定性较高。主要命题点为:一是重要官能团的名称,二是有机反应类型,三是有机物的鉴别,四是同分异构体现象,五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预测以上考点在的高考中将保持不变。因此,在迎考复习中,

16

《新课标高考化学考试说明》解读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kuz31hv5t02tjb2ir6i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