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 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4、分析景情关系:
情景结构特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1/先景后情;2/先情后景;3/纯景含情;4/先事后景 5、分析诗中景与情存在怎样的关系? 小结并板书:(1) 景与情的关系: 景中含情,为抒情张本 (2)景情结构特点:先景后情
第6课、《古诗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古诗两首》,《汴河怀古》作者是唐代诗人皮日休,《题乌江亭》作者是唐朝的杜牧。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14页 六、拓展活动:第15页 七、课外延伸
第 9 页 共 39 页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7课 诗词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诗词两首》,分别是唐朝刘禹锡写的《西塞山怀古》,和元朝张养浩写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
二、学习《西塞山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知识链接:第17页
四、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10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19页 六、拓展活动:第19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8课 诗词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8课《诗词两首》,分别是唐朝章碣写的《焚书坑》,和宋朝辛弃疾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学习《焚书坑》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知识链接:第21页
四、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第 11 页 共 39 页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23页 六、拓展活动:第24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三单元 魅力汉语 第9课 对联
教学目标
一、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三、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教学重点 读、积累对联。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在黑板张贴一副完整的对联,课件一套,红纸,黑色彩色笔若干。 学生:课前搜集对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请学生观看课件,感受过春节的热闹气氛。 2谈话揭示课题。
孩子们,过年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联(教师指向张贴在黑板上的对联),学生齐读课题。
3以形象的对联入手,初识对联。
(1)抽学生读:?春回大地,春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家新?。读了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认识对联。(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上联、下联,别看简简单单的对联,它包含的内容可丰富了。) 二、交流搜集的对联
1.小组交流搜集的对联。 2、体会对联的特点。
(1)对联中有一些特殊的词语,如:四字词、三字词分别体会含义) ?爆竹声声?、?梅花点点?,读了这两个词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过年的热闹场面,听到了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