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木岗村2012—2015年城乡互助共建
工作规划
一、檀木岗村的基本情况
檀木岗村位于中湖乡北部,平均海拨在600米以上,由十二座大小丘陵地组成,全村共11个村民小组,273户,1045人,其中劳动力521人。有耕地面积1982亩,稻田为772亩,旱地为1210亩。林地面积3112亩,以松林为主,退耕还林面积达1100亩,集体经济只有一处为核心景区禁伐山,每年收入3500元,本村2011年经济总收入440.572万元,人均纯收入4216元,人均粮食收入800斤。有特困户16户。由于本村自然环境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 松散,时常有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多年来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造成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不稳定。长期以来,当地农民生活长期在温饱线上徘徊,因此成为中湖乡贫困村之一。
二、城乡互助共建的指导思想
为了使城乡互助共建工作顺利开展,决心在三年的城乡互助共建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来开展工作,并要求做到出成绩、出效果,其指导思想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通过三年的努力争取本村的各项工作有很大的改观。
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制定三年城乡互助共建工作的规划。在村级班子建设上做文章,在发展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上新台阶,努力促进本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群众稳定增收,全面完成城乡互助共建工作的各项任务。
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因此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村级组织的核心是党支部,首先要巩固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深入开展党的宗旨教育,认真坚持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制度,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将党支部建设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组织者的实践者,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是年富力强,能代表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认真培养党的后备力量,培
养入党积极分子,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计划在两年内发展二至三名新党员,使党支部后继有人,在抓群团组织建设,重点抓好健全团支部、妇代会、民后营、治安调解组织,真正做到班子精干,职责明确,经营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各个组织的积极作用。
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城乡互助共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城乡互助共建工作是一项光荣又艰难的工作,除认真自觉经常性的开展工作外,还必须订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民主理财小组认真负责,真正做到民主理财、财务公开,每季度向群众公开一次村级财务,在做好财务公开的同时必须做政务、村务公开,使村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
五、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抓好民风建设 为了贯彻《中共武陵源区中湖乡委员会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乡的决定》精神,组织开展“一传两讲三学四树”主题活动。一传即:传承传统文化;二讲即:讲卫生、讲美德;三学即:学法律、学政策、学科技;四树即: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创新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鼓励和组织广大群众开展喜闻乐见、健康有益、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体娱乐活动,使传统的文化、礼仪、艺术得到传承、创新和发展。实现檀木岗村有线电视户户通,设计光平台11个,覆盖全村11个小组,预计安装有线电视用户200户。
对群众实行道德教育将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培养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倡导科学正气,破除封建迷信,远离邪教,崇尚科学,努力创建文明村庄和五好家庭。奖励和表彰有文化懂科学的勤劳致富的典型。确保在城乡互助共建期间无刑事治安案件,做到计划内生育,无森林火情,不出现安全事故。为城乡互助共建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有力的基础。
六、因地制宜搞好产业结构调整
传统的农业是经济发展的脱贫致富的根本障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内部必须进行产业调整,调整产业结构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村上实行土地流转,流转土地120亩,成立了丹桂园基地。大力发展养殖业,做到家家搞养殖,消灭空栏户,并培养6户以
上蔬菜种养大户,10户药材种植大户,5户养殖大户(主要养殖牛和羊),认真搞好劳务输出,将本村的剩余劳动力经过职业培训进行转移后到外地务工,三年内要实现外出务工人员达700名以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七、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檀木岗村的贫困原因固然很多,但重要的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落后。要改变这一状况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规划在三年之内完成屈家岗、刘家垭、李家湾三个组的公路。
檀木岗村的大部分农业生产长期以来都是靠天吃饭,除檀木岗、屈家岗两组外,其它稻田无水灌溉,村里原有的3口山塘因无灌溉渠道长期没有利用,因此计划修渠道1200米,将山塘之水引入稻田,解决300亩农田无水可灌之忧。该村还有200多农民人畜饮水非常困难,计划在三年内使全部群众喝上干净清洁的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