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还贷了20万。房贷需还5年,现在已还了2年半,每月要还4000多元。”钟生说。现在的工资加上公积金也只有8000元,一半都用来还房贷。今年7月,钟生的小宝宝出生了,“妻子现在没有工作,全家都靠我,压力真不小。”
杨先生在某机关单位工作已经4年。“4年了,眼看周围同学不断‘强大’起来,自己却在原地踏步。”杨先生说,自己仍旧是一个普通职员,升职无望,“但同学们不少都升职加薪了,再这么干下去,何时才能熬出头?我20多岁就可以想象到40岁的生活,未来十年、二十年都是这样,虽然说很稳定,但对于年轻人有时是一种束缚。”
在广州某单位宣传部门工作的刘游,工作勤奋,不善拒绝人,却成为了同事们“推活”的对象。“作为新人,我也不知道怎么去拒绝,但一次帮成了,下次这个事情就还是你的,并渐渐变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她眼前的工作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做好是应该的,做不好却要受批评,问题是有些活本来不应该自己一人单独包了。” 材料5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程研究员带了五年的学生晓阳即将博士毕业,但他拒绝了老师“读博士后”的安排,选择去当一名中学老师。晓阳一直重复着一条理由:“做研究太累,没兴趣,不想做了。”对学生的这个选择,程研究员异常心痛,他
.
.
认为,这个学生“天生就是做科研的材料”。为此,他在博客上写下了3000多字的长信,最后的结尾是:“现在的我,是又一次‘哀莫大于心死’。”
这封信引发了巨大反响,“博士逃离科研选择去当中学教师”一时间走进了大家的视线,成为热议话题。下面是某网站收集到的各方观点:
北京某著名高校教师H:程研究员是老一代的知识分子,他更重视为国家培养人才,强调奉献精神。晓阳是新一代青年人,更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兴趣,这应该是时代的进步。而且晓阳表示对科研没有兴趣,只有兴趣作为原始推动力才能在科研方面走得更远。
北京某著名高校教授Z:我们每天都在被人诟病,科研创新能力差,出不了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解决不了科研难题。可是看看我们的教育现状,过分务实和名利化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让我们陷入了恶性循环,具有潜质的好苗子不断地主动或者被动地逃离。
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Y:放弃科研也许跟老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有关,学生被逼得太紧或者压力太大。学生去当中学老师,是想换个环境放松自己,或许有一天,他还会发觉学术界的好,回到学术界。
.
.
网友A:这些年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太多了,“大学生竞聘淘粪工”“硕士生争当清洁工”,国家和学校对名牌大学研究生的培养投入不菲,这些人却因为种种原因放弃所学专业,这是对高等教育公共资源的浪费……
网友B:中科院博士逃离科研选择当中学老师,我觉得也是一个经济理性选择。先不说喜欢不喜欢科研,至少,中学老师的收入未必比从事科研少。尤其是对于刚起步的博士来讲,在起步阶段,手里没有项目,天天做的都是很辛苦的工作,而科研本身要求又极高。
网友C: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全球学术界大浮躁大跃进的年代,这种浮躁的背后,其实是科研人员待遇的普遍低下。待遇低了,那么人们就只好玩各种短平快的招数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无论是离开学术界去企业,还是留在学术界发大量论文拿奖金,都是如此。 材料6
程广京出生在河南省兰考县一个普通的小村庄,2008年10月大学毕业不久的他顺利通过了组织部门选派大学生村官的考试,后被选聘为兰考县葡萄架乡董庄村党支部副书记。 在他刚上任时,村里工作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当上村官的第一天,他并不是召集村班子成员一起开会,而是静悄悄的一个人开始挨家挨户进行走访,然后回去写日记做总结。通过走访,
.
.
他发现该村部分村民存在着思想保守、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等问题,这是导致贫闲局面的根本原因。接着,程广京开始带领群众学习党在农村的有关方针政策,并从网络上下载先进党支部的致富经验宣讲片,特色种植、养殖技术指导片,运用远程教育设备组织群众学习。为了和党员群众打成一片,他还成立了“董庄村党员之家”和“大学生村干部服务站”。
程广京紧抓时机,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本村实际,自筹资金创办了兰考县佳乐果蔬专业合作社,并担任合作社的理事长和信息联络员。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大学生村官+贫困户”的模式进行运作,实行“种、产、购、销”一条龙服务。在此基础上,他还创建了“兰考县佳乐果蔬种植合作社”网站,以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并设计了自己的商标。如今,董庄村日光温室成了葡萄架乡周边乡镇乃至兰考县的品牌,该示范园区还被确定为“兰考县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示范园区”。截至2012年,建成日光温室36座,“大棚桃”设施20座,“早西瓜”112亩的绿色示范园区,为群众提供从育苗到销售等环节的一条龙服务,现年产值已达300余万元,共带动2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并吸引了商丘、亳州等地大学生村官前来取经。
2012年,程广京被评为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村民贴心人”。 材料7
.
.
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4年7月,位于海南岛中南部,面积50464公顷,为海南省陆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2007年,27名大学生来到了鹦哥岭,其中有2名博士、4名硕士、21名本科毕业生,他们是由海南省林业局面向全国高校招募来的,目的是要重建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 沉寂多年的鹦哥岭从此热闹起来。一群朝气蓬勃、有专业知识、致力于森林保护事业的大学生创造了奇迹。他们主动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从全国各地来到条件艰苦的鹦哥岭,克服缺水少电、气候潮热、交通不便等许许多多的困难,足迹踏遍了鹦哥岭的山山水水,不懈奋斗重建保护区工作站。
经过4年多努力,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终于有了自己的“档案馆”。27名大学生完成了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物种的勘探、采集工作,建起了鹦哥岭森林资源数据库和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及档案馆,记录到维管束植物2197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有坡垒、海南苏铁、台湾苏铁、伯乐树4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有25种。记录到脊椎动物431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云豹、蟒蛇、海南山鹧鸪、海南灰孔雀雉4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45种。记录到鹦哥岭树蛙等14种科学新种,还记录到了轮叶三棱栎等26个中国新记录种,伯乐树等178种海南新记录种。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