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也说颜值
①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现在,网友们又发明了一个热词:颜值。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所以,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③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放眼当今世界,相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商品或一个消费符号。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场上,颇值高的人都比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不太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别人的垂青。于是,很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失望了!
④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⑤貌因德而美。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德不配颜,徒有“颜值”之虚名,其“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
⑥才补颜不足。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对晚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个子中等,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⑦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有流行语“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无论是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 (1)请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2)②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4)如果要给这篇文章换一个更生动并更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下面哪一个选项最为恰当?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有“值”不在“颜”高 B.德才兼备,无“颜”何妨 C.“颜”外之意
【答案】 (1)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2)举例论证,例举了潘安不但貌美,而且德行、才华高的例子,有力的论证了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不够的,进而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3)文章首先提出论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接着论说“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然后从“才补颜不足”“貌因德而美”两个方面论证“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最后归纳总结的,得出结论——德行和才华才是最重要的。
(4)A,理由:有“值”不在“颜”高,表明“值”最重要,处首位,“颜高”处次要地位。符合本文的主要内容:对人的判断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解析】【分析】(1)根据“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概括出中心论点: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2)划线句子举潘安貌美的例子,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此段的观点“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不够的”,增强了说服力。
(3)本文①②段用“颜值”词语的含义引出论题,第③段首先提出了中国传统对人的判断是不把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中国传统对人的判断是不把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观点,第④—⑥段再举了正面的曾国藩有德行和成就却无“颜值”的例子,然后又用科学研究(科研文章)做进一步的佐证用科学研究(科研文章)做进一步的佐证,最后第⑧段再次强调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4)结合文章主旨对文章的标题进行分析与理解。A.有“值”不在“颜”高,表明“值”最重要,处首位,“颜高”处次要地位。符合本文的主要内容:对人的判断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B.德才兼备,无“颜”何妨。突出了德才兼备的内容,认为没有“颜”也没关系。不符合文章主要内容: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C.“颜”外之意,突出了“颜”的深层含义,缺少“德才”的阿容。不符合文章主要内容: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故答案为:⑴ 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⑵ 举例论证,例举了潘安不但貌美,而且德行、才华高的例子,有力的论证了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不够的,进而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⑶ 文章首先提出论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接着论说“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然后从“才补颜不足”“貌因德而美”两个方面论证“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最后归纳总结的,得出结论——德行和才华才是最重要的。
⑷ A,理由:有“值”不在“颜”高,表明“值”最重要,处首位,“颜高”处次要地位。符合本文的主要内容:对人的判断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点评】⑴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筛选和概括。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定是一句完整的表示判断的话,一般会在题目、文首或是文末提出或总结得出,考生要注意去判断、发现和概括。
⑵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
⑶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⑷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主旨对文章的标题进行分析与理解,对选项要逐项审读,进行理解,判断最佳答案。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关于生活
①毕生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爱尔兰革命家毛德曾说:“我生活,别人仅仅是生存而已。”此话虽极自负,却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究竟怎样才算是在“生活”?
②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是真正会生活之人的共同之处,庸碌之辈却只会过日子。前者可谓超越了生存,后者则为生存所局限,叶芝认为:美是由三类人造就的。贵族造就了美的风度,因为他们在世间的地位使他们超乎生存的恐惧之上;农民造就了美的故事和信仰,因为他们无可丧失,故无所畏惧;艺术家则造就了其余的一切,因为他们天生就充满无畏的精神。叶芝的分类未必为一般人所认同,但他讲的道理无疑是真实的。或问,声色犬马,种种娱乐,算不算超越生存。答曰:否。这些只是消费,而非创造。唯有智力创造和道德修养这样的高级游戏才是超越生存之本能,才使人之所以为人。 ③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这样的人是在真正地生活。有钱如葛朗台、阿巴贡之流,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了攫取财富之上,蝇营狗苟,患得患失,是为守财奴。可见,能否超越生存,真正地生活,与贫富程度无关。对一种正当的事业或爱好执著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不仅可能超越生存,甚至可能不惜一切,伟大的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刀加颈项的关头,仍从容请求他们允许他画完几何图形。
④考学、求职时,人人都想从事自己爱好的专业,但不是人人都能如愿以偿的。更可悲的是,有的人压根儿就没有什么高尚的爱好,这说明他们对生活几无兴趣,他们只是被动地生存,就像鱼群、鸟群或羊群中的一只,追逐着群体的流动。所以,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这样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⑤丰子恺先生如此解释其师李叔同的出家修佛:他把人生比作三层楼。底层是物质,二层是精神,三层是灵魂。李叔同弃底层而至二层再至三层,实现了真正的超越。 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楼下的人是难以想象楼上的人所亲见的风光的。
(有删改)
(1)究竟怎样才算是在“生活”?作者的观点是? (2)以下这段文字放入文中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贫穷如颜回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茅屋陋巷,生活清贫,但他人穷志不穷,安于其乐。正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是也。 (3)请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4)以下对选文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毛德的话引出了中心论点。
B.第②段中引用叶芝的观点是为了强调“无畏”的意义。 C.第③段中阿基米德的论据是对上文论述的深化。
D.第④段中“鱼群、鸟群或羊群”的比喻形象论述了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答案】 (1)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
(2)第③段。这段文字写颜回安贫乐道,可与第③段中葛朗台、阿巴贡等人虽富有却沦为守财奴的事实论据形成对比,突出地论证了能否超越生存,真正地生活,与贫富程度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