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和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领悟“敬业与乐业”精神的主旨,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握文本主旨,认识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用“敬”与“乐”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九十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做的一次讲演。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培养,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在我国封建社会,人们奉行“学而优则仕”,鄙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梁启超正是为了矫正这种世风,才在这个学校发表了这次演说。虽然已经过去九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这次
1
讲演的内容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教育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位思想家的演讲稿——《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
二、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维新派代表人物,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代表作有《饮冰室合集》等。
2.字音字形:
佝偻(gōu lóu) 蜩翼( tiáo yì) 骈进(pián jìn) 旁骛(páng wù) 亵渎(xiè dú) 言行相顾( yán xíng xiāng gù) 强聒不舍(qiǎng guō bù shě) 敬业乐群(jìng yè lè qún) 断章取义(duàn zhāng qǔ yì) 不二法门( bù èr fǎ mén) 3.词语解释: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得很融洽。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断,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者独一无二的方法。
2
本题主眼:这题目的重点。主眼:主要的着眼点,意即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主一无适:专心于一件事,一点也不向别处分心。适,指朝别的路上去。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意指不专心致志,分心。骛,追求。 惟其: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跟“正因为”相近。 佝偻:鸡胸驼背,一般形容老人。 亵渎:轻慢,不敬。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聒,喧扰。舍,舍弃,放弃。 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指困难和阻力重重。 骈进:一同前进,并进。 淘神:使人耗费精神。
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征引:1. 引用事实或言论、著作做根据;引用 2.指推荐选拔人才 容赦:优容赦免,宽大饶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这个道理的人,喜爱这个道理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二、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1.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的语句。 明确:(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3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
2.在以上观点里面,你觉得哪一句话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演讲意图? 明确:“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3.围绕上述观点,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4.请在此基础上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明确:本文行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以“总——分——总”为结构模式。先在第一段揭示全篇论述的中心,然后分别论述有业之必要、敬业之重要与乐业之重要,最后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三、分析论据,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一)分析有业之必要
读文章3—5段,找出与“有业之必要”这一观点有关的名言与故事。
明确:名言:(1)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2)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故事:百丈禅师的例子。
提问1:从这些名言和故事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