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筋膜间隙触之张力增高,有明显压痛;筋膜间隙内的肌肉被动牵拉疼痛,在前臂掌侧间隙,被动牵拉手指伸直时,有明显疼痛,大都不能完全伸直手指。在小腿胫前间隙,被动牵拉足趾跖屈引起疼痛,而在胫后深间隙则被动牵拉足趾背屈引起疼痛。肌肉活动障碍,在前臂表现为手指伸屈障碍,小腿表现为足趾背屈及跖屈障碍。通过间隙的神经干的功能障碍,感觉障碍早于运动障碍。血管搏动减弱至消失。(2) 治疗:采用制动,抬高患肢,20%甘露醇脱水,严密观察;对于有手术指征的应及时行手术切开筋膜减压,做好术后处理,促进患肢的恢复。—经确诊,早期应立即手术切开筋膜减压。
18、 试述骨折手法复位的手术要点。
(1) 解除疼痛:即使用麻醉解除肌痉挛和消除疼痛。可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后者多用于儿童。采用局部麻醉时,即将注射针于骨折处皮肤浸润后,逐步刺入深处,当进入骨折部血肿后,可抽出暗红色血液,然后缓慢将2%普鲁卡因10 ml(需先作皮试)或0.5%利多卡因10 ml注入血肿内,即可达到麻醉目的。(2) 肌松弛位:麻醉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位,以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力,有利于骨折复位。(3) 对准方向:骨折后,近侧骨折段的位置不易改变,而远侧骨折段因失去连续性,可使之移动。因此,骨折复位时,是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4) 拔伸牵引:在对抗牵引下,于患肢远端,沿其纵轴以各种方法施行牵引,矫正骨折移位。(5) 术者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位,根据X线片所显示的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分别采用反折、回旋、端提、捺正和分骨、扳正等手法予以复位。
19、 试述骨牵引术的手术适应证。
(1) 成人长骨不稳定性骨折。(2) 肌肉强大或容易移位的骨折。(3) 骨折部的皮肤损伤或部分软组织缺损时。(4) 开放性骨折感染或战伤骨折。(5) 病人有严重复合损伤,需密切观察而肢体不宜做其他固定者。
20、 试述截肢术的手术指征。
(1) 无法修补的血管损伤,且伴有广泛的软组织碾挫伤。(2) 急性血栓,肢体远端已有明显坏死。(3) 不能治疗的残废,尤其是伴有神经或血循环障碍者。(4) 不能控制且危及生命的急性感染.如气性坏疽、化脓性关节炎、破伤风等。(5) 长期存在的慢性骨髓炎反复急性发作,不仅严重影响该肢体的机能,且影响全身情况,而又无法根治者。(6) 破坏广泛有严重影响的踝关节结核,且影响全身健康,而又无法根治者。(7) 严重影响机能的肢体良性肿瘤,如行局部切除则造成不可弥补的缺损和无法代偿的机能障碍者。(8) 肢体恶性肿瘤不宜行局部切除,而无远处转移者。(9) 肢体恶性肿瘤,虽有远处转移,但局部肿瘤庞大有菜花状溃疡,疼痛严重,病人极度痛苦。(10) 经治和未治的脊膜膨出,有严重神经障碍,肢体变形和广而深的营养性溃疡。(11) 肢体先天性变形,如肢体发育不全,长度缩短多而无法改进者。
21、 试述骨科专科体检的基本要求。
(1) 骨专科体检的检查顺序一般按视诊、触诊、动诊、量诊顺序进行。(2) 先健侧后患侧:有健侧作对照,可发现患侧的异常。(3) 先远处后患处:否则由于检查引起疼痛,易使病人产生保护性反应。(4) 先主动后被动:先让病人自己活动,再由医师做被动检查,避免被动检查引起的疼痛或不适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5) 充分显露、两侧对比:充分显露检查的部位,全面了解病变的情况,也便于两侧对比。两侧对比:根据两侧相同的确切解剖标志,对病人进行比较性检查,如长度、宽度、周径、活动度、步态等。(6) 全面、反复、轻柔、到位① 全面:不可忽视全身检查,以防止漏诊。② 反复:每一次主动、被动或对抗运动等检查都应重复几次以明确症状有无加重或减轻,及时发现新症状和体征。③ 轻柔:检查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尽量不给病人增加痛苦。④ 到位:检查关节活动范围时,主动或被动活动都应达到最大限度。
22、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 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① 以坐骨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疼痛从臀部经大腿后方向小腿和足部放射。② 检查时患者有疼痛性跛行,轻度小腿肌萎缩,小腿以下皮肤感觉异常。③ “4字试验”时予以外力拮抗可加重或诱发坐骨神经痛,臀部加压处Tinel征可阳性。(2) 相关检查:肌电图检查显示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有改变。
23、试述脊柱结核的鉴别诊断。
(1)强直性脊柱炎:本病均有骶髂关节炎症,没有全身中毒症状,X线检查看不到骨破坏与死骨,胸椎受累后会出现胸廓扩张受限等临床表现(2)化脓性脊柱炎:发病急,有高热及明显疼痛,进展快,早期血培养可检出致病菌(3)腰椎间盘突出症:无全身症状,有下肢神经根受压症状,血沉不快,CT检查可发现突出的髓核(4)脊柱肿瘤:多见于老年人,疼痛逐日加重,X线片可见骨破坏累及椎弓根,椎间隙高度正常,一般没有椎旁软组织块影(5)嗜酸性肉芽肿:多见于胸椎,患者年龄通常不满12岁,整个椎体均匀性压扁,呈线条状,上下椎间隙完全正常,没有发热等全身症状(6)退行性脊椎骨关节病:为老年性疾病,椎间隙普遍变窄,邻近椎体上下缘硬化发白,有骨桥形成,没有骨质破坏与全身症状
24、试述脊柱结核的治疗原则。
(1) 全身治疗 ① 支持疗法:注意休息、营养,每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② 抗结核药物疗法:目前以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为一线药物,尤以异烟肼和利福平为首选药物。 (2) 局部治疗 ① 局部制动:有石膏和支架等。② 手术治疗:适用于:a.有明显的死骨和大脓肿形成;b.窦道流脓经久不愈者;c.有脊髓受压表现者,包括切开排脓、病灶清除术和矫形手术等。
25、试述管状骨的愈合机制。
(1) 原发性骨痂反应:管状骨骨折后,局部骨髓、骨膜和邻近软组织以及活骨本身均受到损伤,加之骨折区微循环改变,使这些组织中的某些细胞死亡,因而在骨折端会发生一定范围的骨坏死,故在骨折早期,骨折端不能直接愈合,而是先由坏死骨邻近活骨所增殖新的组织,把它们连接起来,称之为原发性骨痂反应。
(2) 内、外骨痂的形成和连接:在原发性骨痂反应进行的同时,来自骨折端邻近的非特殊性结缔组织的成骨细胞,也开始活动,它们的活动几乎是均匀地分布于骨折区,而不只是发生于接近骨折端的细胞。这些骨痂的形成大致可分为四期:① 肉芽组织修复期;② 原始骨痂形成期;③ 成熟骨板期;④ 塑形期。
骨折愈合过程中塑形,在骨愈合过程中已开始,在骨折愈合后,仍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最初塑形较快,当骨折牢固愈合后逐渐变慢。使骨折愈合处塑造结实,髓腔再通,骨髓组织恢复,骨折线消失,恢复以前的正常结构,通常要几个月至几年。
26、试述肩袖的构成和临床意义。
肩袖由4条肌肉构成,其中3条肌肉止于肱骨大结节的部位。这3条肌肉是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肩袖的第4条肌肉是肩胛下肌。
肩袖在临床上很重要,由于其腱部变性,往往发生撕裂,是常见的一种病变,可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主要是影响肩部的外展活动。上臂运动时,冈上肌在上,冈下肌及小圆肌在后,肩胛下肌在前悬吊肱骨头,使其固定于关节盂。上臂外展,肱骨头由关节盂下降时,则冈上肌为肱二头肌长头由上方予以固定。冈下肌及小圆肌收缩时肩外旋,肩胛下肌收缩时肩内旋。冈上肌或肩胛下肌腱的终止部分撕裂可使肌腱帽松弛,引起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27、试述髋关节的血液供应。
髋关节的动脉主要来自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闭孔动脉和股骨滋养动脉。此外,髂内动脉发出的营养支及臀上动脉的深支,还供应髋臼的上部和关节囊的上部,臀下动脉的关节支供应髋臼的后下部及其邻近的关节囊。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分支在大
转子处形成吻合,继而发出分支经股骨颈基底部穿髋关节囊至股骨颈,供应股骨颈和股骨头的部分血液。股骨滋养动脉自骨髓腔上行,于股骨颈处与其他动脉相吻合。闭孔动脉出闭膜管后,发出髋臼支经髋臼横韧带深面进入髋臼,再分为两支:一支分布于髋臼窝的软组织;另一支经股骨头韧带分布于股骨头,此支可因发育不全而缺如,即使存在,其血液也仅供股骨头凹的有限区域,故股骨头的血供比股骨颈为少。若股骨颈骨折损伤上述血管或脱位,易引起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此外,在切开关节囊施行髋关节手术时,应注意保护关节囊在股骨颈上的附着部,不宜剥离过多,以免影响股骨头的血液循环。
28、急性骨髓炎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急性骨髓炎的诊断:患者急起高热,皮温升高,局部肿胀,患肢剧痛、疼痛拒动,严重者可有中毒症状,甚至引起休克。局部分层穿刺对诊断有重要价值,ECT、MRI对早期诊断有帮助,X线早期无骨膜反应。 急性骨髓炎的治疗原则:预防中毒性休克和并发多处感染,局部治疗应早,力争急性期治愈,防止死骨形成而转变成慢性骨髓炎。① 全身支持;② 抗生素早期、足量、联合;③ 局部处理开窗引流;④ 肢体制动。
29、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无移位、外展或外展嵌插等稳定性骨折及股骨颈基底骨折,年龄过大且全身情况差合并心肺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可保守治疗。
(2)手术治疗:① 内收型和有移位骨折;② 头下型骨折,股骨头缺血性率高,高龄病人不宜长期卧床者;③ 青壮年及儿童的股骨颈骨折要求解剖复位;④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及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或并发髋关节骨关节炎,以上均需手术治疗。
30、骨折的并发症有哪些?
(1) 早期:① 休克;② 感染;③ 合并内脏损伤,肺损伤,肝脾破裂,膀胱、尿道损伤,直肠损伤;④ 重要血管损伤;⑤ 神经损伤:脊髓周围神经损伤;⑥ 脂肪栓塞综合征;⑦ 骨筋膜室综合征。
(2) 中晚期:① 坠积性肺炎;② 压疮;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④ 骨化性肌炎;⑤ 创伤性关节炎;⑥ 关节僵硬;⑦ 急性骨萎缩;⑧ 缺血性骨坏死;⑨ 缺血性肌挛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