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20万辆电动自行车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的几乎没有,100%的人都是乘车。可见,电动自行车产品适于10千米左右的交通。同时,电动自行车产品的年平均使用费用只有摩托车的20%、燃油助力车的25%,能耗是摩托车的10%,比私家车更是大大的便宜,实惠之至。因此,电动自行车产品是公共交通的最好补充工具。
2、电动自行车产品是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
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可谓是“呼唤绿色环保”的时代,不但要求人们注重节约能源,更重要的是要求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环境和绿色环保,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石油资源比较贫乏,汽车、摩托车及燃油助力车尾气的排放污染又是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如何给广大市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电动车产业的发展正是适应了这种趋势:电动车辆具有环保、低能耗,不产生空气污染。因此,在我国发展电动车辆既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符合绿色环保革命的要求,更是一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具。
3、电动自行车产品是较为安全的交通工具。
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I7761-1999)对产品的安全性能有明确的技术要求。除最高时速不得超过20千米外,对制动性能、车架前叉组合件强度、安全装置、电器部件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按标准执行,电动自行车产品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行可以确保安全。
几年来电动自行车产品上路行驶的实践也证明其行驶是安全的。通过分析造成电动自行车产品事故的原因主要是由醉酒驾车、突然猛拐、逆向行驶、抢道行驶等违章行为造成的,而不是车子本身安全性的问题。
电动自行车产品国家标准规定的时速只比自行车速度快3~4千米。增加电动自行车产品的数量会相应减少自行车的数量,而不会猛增道路上的非机动车总量。同时,据国外资料介绍,不同交通方式或交通工具在运行中人均占用道路面积的情况是(单位:平方米/人):轿车为30;摩托车为18;微型公交车为4.5;地铁为2.5~5.05;自行车为8;轿车是电动自行车产品的4倍,而电动自行车产品占用道路面积与自行
7
年产20万辆电动自行车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车大体相仿。可见,电动自行车产品数量增加,只会加快交通路口的通行量,而不会增加交通堵塞。因而可有效缓解我国大中城市的交通拥挤的现状。
4、发展电动自行车产品产业符合我国国情,是国家支持的产业
发展电动自行车产品有益于创造绿色人居环境,有益于满足人们对交通工具的多层次需求,有益于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符合我国国情。
中国科技部电动车重大科技专项总体组组长万钢说:“在今后三年中,将加大投资力度,保证研发成果产业化”。浙江大学电动车室陈立铭教授也断言:“电动车首先有可能在中国大规模生产。”前几年,电动自行车产品生产厂家为了迎合消费者“求快”的心理,而擅自提高设计车速,这给同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的其他自行车平添许多安全隐患等负面影响,所以一些地方陆续出台封杀电动自行车产品的政策,已经影响到了电动自行车产品产业的发展前景。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上海、浙江、江苏、北京等地的自行车行业协会和车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措施,对电动自行车产品的发展方向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引导工作,使电动自行车产品产业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随着具有示范作用的北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解禁”上牌政策出台,其他城市也纷纷效仿,解除了对电动自行车产品的“封杀”。同时,《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明确规定:电动自行车产品可以以非机动车身份名正言顺地合法上路。这将意味着各地有关政府部门也有法可依,将全面放开对电动自行车产品的上路限制。目前,国家也正在制订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支持电动车产业的发展,这些都为电动自行车产品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推动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必然要求
《常德工业走廊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2020年)指出,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规模、承载能力、发展速度、辐射作用在“一线四点”中处于龙头和核心地位。坚持把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工业走廊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来抓,努力把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我市的“工业新城、城市新区”,建成工业走廊承接长三角、珠三角、
8
年产20万辆电动自行车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长株潭产业转移的主体。开发区产业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一方面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等都市工业、绿色工业;另一方面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应用数字化设计、数控加工、现代管理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发展壮大烟草、机械、食品、纺织、林纸等传统优势产业。本项目建设正是着眼于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它顺时而生,顺势而发。
2.2.2项目建设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工业是德山乃至整个常德经济发展的“孵化器”和“动力心脏”。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常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的崛起和振兴。本项目的建设,将强化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工业发展,使之成为城市亮点、工业亮点,拉动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其理由很简单:一可形成工业企业的“发动机”,拉动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工业企业的领头军;二可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心脏”,拉动城乡建筑业、建材业和房地产业的迅速崛起,使之纳入工业产业发展体系;三可形成第三产业的“催化剂”,催生交通运输、物资流通、商业贸易、邮政电信、文化娱乐及其他相关产业的跟踪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四可直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成为城镇建设的又一道风景线。总之,本项目的建设,将打造常德的核心竞争力,建成常德的工业文明基地,事关全局,令人关注。
2.2.3项目建设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1、从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上看,在新农村建设我 国城镇化较慢的地区,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生产或外出打工,而目前,在我国山西等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打工收入比重越来越大,出行里程明显增长,这就迫切需要有一种适合在农村地区上下班的代步工具。首先,公交车、汽 车不可能成为其选项,客观条件和经济实力不具备实现这一7点。其次,摩托车,主要是由于油价越来越高,农民在消费时总是精打细算,从经济性上讲,购买电动车更省钱。加之燃油摩托车还存在污染和环保问题,与社会提倡的节能环保相违,也是国家所不提倡的。最后,传统的自行车,也可以成为一个选项,但由于他的骑行速度慢,平均不足15 公里/小时,耗费体力,已经
9
年产20万辆电动自行车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越来越不能适应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空间距离的增长而有效的实现它的交通代步功能。最后,电动自行车,显然从经济性和便捷性,尤其是充电经济,骑行省力,速度做够快,最大程度上的满足了农民的交通代步需求。而从节能环保的层面上讲,提倡骑行电动自行车,也是与我国的能源战略相吻合的。
2、从非农产业向城镇化化聚集上看,电动自行车作为 一种农村劳动力很好的代步工具,这就使得他们从原来的居 住地脱离开来,大幅的增加了日常工作活动半径,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选择更好的工作,从事各种各样以前没有机会从事的工作,如在城镇上进行第三产业服务,有更高的经济 收入,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多的接触新事物。众多的农村人员都会都工种的选择越来越挑剔,而选择的标准自然会以上 述的三更为主要标准,这就会不断的聚集农村劳力在城镇从事各式各样不同的产业,完成非农产业向城镇化的不断聚集。
3、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上看,电动自行车,作为一个有效的农村消费者代步交通工具,让农村劳力较大程度的摆脱了小范围地域的束缚,他们可以逐步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从解脱出来,在更大的范围区域寻找工作,过上城市居民般早八晚五的钟点式上下班生活,从而最终实现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的转移。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