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答 案
1.D
2. C
3. A
4.B
5.B
6. A
7. D
8. (1)不久,他的同乡带着他所制作的一支洞箫到了万里之外的地方,碰到一个懂得音律的行家,
那人用万钱双绢买下那支箫。(共4分。每句1分)
(2)(洞虚子箫的制作方法)恐怕也会像流马木牛那样,制作的尺寸都在诸葛亮书里,(但)人们就是无法运用。(共4分。三句每句1分,主语补充1分) 9.淡泊闲适,直率坦荡。(共4分。每点2分)
10.首联通过“翠簟初清”“送轻飙”写出早秋天气给人“暑半销”的触觉感受;颔联从视听两方面,写了早秋的露水和砧杵声;颈联进一步从视听角度写了蟏蛸织网和蟋蟀鸣叫的早秋之景。(共6分。每层2分)
11.用典。作者借王粲辞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以及思乡念亲之情。(共5分。手法1分,情感每层2分)
12. (1)恐年岁之不吾与(2)吾尝终日而思矣 (3)都护在燕然 (4)四弦一声如裂帛
(5)雕阑玉砌应犹在(6)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7)博学而笃志(8)观千剑而后识器 (共8分。每空1分)
13.黄宝的叫声突然爆发,设置悬念,引出下文黄宝和刘乾生的遭遇;雪光的描写渲染了惨烈的气氛,烘托了我内心的震动和悲伤。(共4分。每点2分)
14.表现了我对黄宝之死的悲伤,对刘乾生的厌恶;表现了刘乾生对我的讨好,以及内心的犹豫、愧疚和矛盾挣扎。(共4分。每点2分)
15.从黄宝悲惨的生活境遇侧面展现了刘乾生落魄的生活,并表现出他性格的冷漠;从我对刘乾生既厌恶又同情的态度侧面体现了刘乾生人格的卑劣和身份的卑微;从邻居对他的评价侧面表现了他被人鄙弃的境地。(共6分。每点2分)
16.不可以省去。最后一段与前文“我”不想说也不想听邻居的议论相呼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终日缩在家里不敢出门又体现了刘乾生的可怜之处,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我决定看望刘乾生表达出对草根命运的同情,丰富了主旨。(共6分。每点2分)
可以省去。黄宝的命运起因就是刘乾生改制事件,以刘乾生在改制后的结果为结尾,情节已经完整;刘乾生杀狗送给厂长却没有得到留用,极具讽刺意味;以此为结尾,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引发读者思考。(共6分。每点2分)
17.首先,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引出话题,阐明中华文明渐渐演变走向深厚的过程;接着,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中华文化在岁月中变得更加深厚,更有温度,更具力量;最后总结有厚度的中华文化的影响和意义。(共6分。每点2分)
18.让中华文化拥有了一个博大、深厚、值得憧憬的漫长过程;并从中触摸到文化的温度,使文明不断扩大融合;让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精进求变,更加有气度,有力量。(共6分。每点2分) 19.中华文化从神话走向现实;变得更有温度,更接地气;也更融入了人的内心和灵魂,天人合一。(共6分。每点2分)
20.略
21.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5分。每处1分。少于5处,见对给分;多于5处,见错扣分。) 22.秦观,王维。(2分,各1分。)
23.周邦彦作品本身精工博大,(1分);以宋词和唐诗比,柳永(耆卿)只可和白乐天比,(1分)而词中老杜,则非周邦彦不可。(1分)。(共3分)
24.A、D(A项《呐喊》中《风波》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后的乡村。D项是因为看上了葛朗台女儿欧也妮的家产。)(答对一项给2分,全对给3分)
25.(1)宝钗借靛儿来找扇子,发泄对宝、黛的不满;宝钗又借李逵负荆,讽刺宝、黛。(1点1分,答对两点给3分)宝玉看到蔷薇架下龄官划蔷字,产生同情恻隐之心;宝玉在自己雨中浑身湿透的情况下,还舍不得龄官。(1点1分,答对两点给3分)(共6分)
(2)第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第二,两位嫂嫂请给俸禄养赡;第三,但知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1点1分,答对3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6.来自作者的真实体验,是本色的表达,有独到的风格。(共3分。每点1分)
27.文人要有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在文艺活动中,除着字句的恰当选择与安排以外,一切都无足轻重;表现了文人对语言的执迷。(共6分。每点2分)
28.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具备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有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能给文字一个恰到好处的安排。(共6分。每点2分) 欢迎网”——http://sj.fjjy.org
访问“高中试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