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于课程横向结构
? 面对分科导致的知识割裂问题,赫尔巴特主义提出并实践了科目主题中心整合法。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统觉心理学的整合原理,齐勒继承了赫尔巴特的衣钵,建构起了以“历史、文学、宗教”为中心和以历史为核心的课程整合法。
4.关于教学方法
? 赫尔巴特认为,儿童要扩大观念就得依靠经验的积累,并主要地在教学中获得知识。立足于统觉心理学的基础,他将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后经其弟子引申发展,形成著名的“五段教学法”,长期风行于欧美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之中。
? 五段教学法包括:(1)“预备”,即问题的提出,教学目的和目标的说明等;(2)“提示”,即新材料的传授;(3)“比较”,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使它们实现联合;(4)“总括”,即在比较的基础上,知识还不系统,需要一种静止的审思活动,寻求结论和规律。(5)“应用”。 (二)经验自然主义课程与教学观
?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美国兴起的进步教育运动,对赫尔巴特主义课程与教学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超越,进而建立和发展起了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论。
? 彻底否定各种以学科主题为中心的传统观点,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的社会活动经验和自发表现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
? 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有杜威。
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
? 杜威批判传统教育目的来自教育之外,是社会强加给教育的。他提出,教育在自身之外,是没有目的的。
? “教育即发展(education as growth)”,这就是说,教育的自身目的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2.课程与教学的实质是经验
? 杜威既反对极端“儿童中心”论也反对“科目中心”论
? “我们认识到,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的过程的两极。正如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一样,儿童现在的观点以及构成各种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构成了教学。从儿童的现在经验进展到以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各门科目为代表的东西,是继续改造的过程。”
? 实质上儿童与课程并不是分裂的,而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它们的统一点就是经验。
3.社会活动是课程与教学中心
? 杜威宣称:“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4
? 通过儿童的社会活动,从而实现教材里的成人经验内化到儿童自身经验之
中。教师、课本和课堂都不再是中心了,课程与教学中各个科目的联络中心也变了,变成了儿童的社会活动。这些社会活动,又被叫做“作业”,它们既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也是家庭生活里不可缺少的,还是学校可以组织进行的。合乎这三个条件的,当时主要是缝纫,建筑,木工和烹饪等。
4.以活动为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
? 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步教育协会为了将新的理论形态的活动课程与教学转变为实践形态,组织实施了史称“八年研究” ”(1933—1941) 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评价:
? 理论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正如克伯屈所说:“有了杜威,世界向前走了许多大步,而且再也不能后退了。” 20世纪初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杜威的课程理论思想发生联系。
? 他根据经验发展的顺序,以儿童为起点,调和“心理组织”和“逻辑组织”的矛盾;他的主动作业和经验课程理论的基本精神至今仍深深地影响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他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 当然,该理论在知识的地位问题、认识的途径问题等方面也存在着缺陷。
(三)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观
? 出现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
? 最主要的代表有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法国的阿兰和英国的利文斯通。 ? 永恒主义作为一种教育哲学,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为宇宙、人性、知识和真善美的不变的本质辩解,认为凡是值得向往的东西都是永恒不变的。
1.永恒理性课程价值取向
? 永恒主义者强调,理性是人性的基础。社会秩序的稳定,依赖于以永恒的真善美原则为基础的理性文化。
?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性质和基本原理是永恒不变的,学校的课程也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出我们人类的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任何实践或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
2.“复古式”课程原则观
?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永恒课程首先是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主张学习名著。 ? 阿兰和利文斯通大力提倡儿童在学龄初期都要接触并学习古典语言,阅读古代名著。甚至认为生活中的大部分根本性问题都可在古典科目学习中受到启发。
? 赫钦斯等人还设计了一套名著学习计划。除伟大名著外,永恒课程还包括文法、修辞、逻辑、读、写、算、思考、交谈的知识、人文艺术等。
5
3.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 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方式,首先不容许放纵儿童,其次反对“适应论”。 ? “儿童中心论”在他眼中是一种对儿童不负责任的理论。反对儿童自己支配课程。
? “适应论”在他们看来是过多强调适应环境的职业训练,必然会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技术理性的歧途,而教育的终极并非适应环境,而是要教育学生改变环境。
? 因此,他们认为,教师应严格管理学生,学生要勤奋学习、刻苦用功。
评价
? 永恒主义作为一种课程思想,不会消失,因为人类文化的精华永远是课程的基础。 ? 但是,正如改造主义教育家所指出的,永恒主义教育是把历史的时钟往后拨,脱离了现实社会。
(四)要素主义课程与教学观
?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后受到重视
? 要素主义最早是由德米亚西克维奇(William Chandler Bagley,1874—1946)提出来的,因强调人类文化中的“要素”或“精华”对世界变化的意义而得名。 ? 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教授巴格莱及校长科南特
? 教育要注意那些相对稳定的、不变的“人类文化中的共同要素”
1.倡导社会效益的课程与教学目的观
? 教育的目标是为了社会的进步,要促进社会进步,就必须传递人类文化遗产,“使每一代人拥有足以代表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宝贵的各种观念、意义谅解和理想的共同的核心。”
? 教育变革的首要任务在于确定社会效用、纪律、刻苦、种族经验、教师中心等基本原则。这就意味着教育要传递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文化价值标准与文化的基本要素。
2.智慧训练的教学理念和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开发
? 要素主义者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教学要以“智慧”的训练为基调,以学术的优秀为标准。
? 在课程开发上提出高水准的学术理性要求,其第一表现就是“知识中心”的核心课程开发模式。
? 英语、社会学科、数学、科学,这些学科成为核心课程;另确立选修制度,要求至少选修七门课程,课程设置大大提高了学术性课程的比重。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提高了“新三艺”(外语、数学、科学)的学术水准。在课程开发上提出高难度的要求,认为数学、自然、科学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应加以规范和强化。在20世纪70年代的“回到基础学科”运动中,要素主义者仍主张取消一切点缀性课程,取消服务性课程。
6
3.按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科内在的系统性组织课程内容
? 要素主义者认为,应该把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设计成各种供学生学习的课程,并使它们成为精密的和严格的科目。这些科目所代表的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永恒不变的和共同的要素。课程与教学要有效地组织这些基本要素,即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科系统性去组织。
? 小学:阅读、说话、写作、拼音和算术,以后是历史入门、地理和其它的一些单科形态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生物科学的初步、外语,再次一等的要素是美术、音乐和体育;中学:把小学的各种要素加以扩大,更专门、更艰深。如数学(包括几何、代数和微积分),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次一等的要素是美术、音乐和体育,还包括职业技术训练科目和业余爱好科目,同时允许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 可见,要素主义在组织这些所谓的“文化的共同要素”的核心课程时,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上都强调按照文化要素本身的逻辑系统,强调学习的顺序性和系统性。
4.严格训练的教学过程和教师权威主义
? 教师是教育宇宙的中心,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指导。
? 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要取得长足进步,教师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而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应该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和富有感染力的热情。
评价
? 要素主义使学科课程由从经验化转向了理论论,从而确立了学科课程的地位,对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传递社会文化、传递传统价值和社会主流价值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但要素主义课程在如何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健全人格、全体获得一般发展与满足个性发展需要方面也是需要改革的。
(五)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观 ?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 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J.S.Bruner)。
1.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与教学的中心
? “每一种知识领域(学科)都存在着一系列的基本结构。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 学习就是建立一种认知结构,就是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2.主张螺旋式课程编制
? 学科结构在课程中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螺旋式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学科的基本原理准则和概念以智育上可行的方式尽可能早地教授,并在以后各年级中不断使之拓宽加深,周而复始。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