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30 18:47:5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伊川县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

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5分,共60分)最新试卷十年寒窗苦,踏上高考路,心态放平和,信心要十足,面对考试卷,下笔如有神,短信送祝福,愿你能高中,马到功自最新试卷多少汗水曾洒下,多少期待曾播种,终是在高考交卷的一刹尘埃落地,多少记忆梦中惦记,多少青春付与流水,人生,总有一次这样的成败,才算长大。 成,金榜定题名。

1.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②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 ④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2.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说明

A.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反过来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 B.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D.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领域 3、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①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③ 气者,理之依也 ④ 心外无物 ⑤存在即被感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⑤

4、“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5、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

①不同程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 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③ 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 ④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人们能够利用木料制出桌椅来,体现了人们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自然物人工化。但是,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与前提是

A.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C.人有动物所没有的制作能力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

7、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没有社会性的劳动,就没有人的出现,也就没有人的意识的产生。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自然界的产物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8、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自然界。例如,人们可以通过人工催雨或消雨的方法产生降雨或不下雨,用人工消雾的方法来消除浓雾。这说明 A.自然界的变化与发展受人的意识的影响 B.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C.人的意识能决定自然界某些部分的存在与变化 D.物质和意识相统一,决定着自然界的变化与发展

9、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其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 10、“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是说

A.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 D.规律是客观的

1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 诗人的感受是完全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 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 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 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由客观存在决定

1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

A、 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3、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4、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

15、“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认识它。”费尔巴哈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A.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娃娃日记》中写道:“儿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然而这种无意识并不类似于洛克所说的 ‘白板’,事实上,主体的心灵上不可能是一张白纸,它没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就不可能具有任何认识能力,他具有遗传得到的心理本能结构,并用它来同化客体的信息。”阅读材料,回答16-17题。 16、上述论断说明:

A、人脑天生就具有意识 B、意识的内容来自于人脑 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7、材料蕴涵的唯物论道理是()

A、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 B、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C、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性 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18、.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在 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 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

19、“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20.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A.阶级性 B.反思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21.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2.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23.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24.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5.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④知是行之始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6.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况精确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效果显著。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27.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 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

B、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发展的

28.达?芬奇曾经说过“热衷于实践而不要理论的人好像一个水手上了一只没有舵和罗盘 的船,拿不稳该往哪里航行。”这表明

A.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B.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C.理论和实践是始终统一的 D.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9.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 A、夸大了物质运动 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30.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31.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3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lve02zn5s6i8ss1c8w102tjb2iy3i014ij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