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上海市三泉学校 符婕
【摘要】:牛津英语教材的使用造成日趋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随着年级的提高,学困生的比例呈递增趋势。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校、教师、家庭及社会方面的客观原因。学困生比例的增加影响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尤其以公办初中更为突出。因此,“薄弱学校”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认真分析学生产生学习障碍的类型及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本课题结合三泉学校的实际情况,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角度分析英语学困生的成因,通过问卷调查、行动跟踪、具体案例,理论实践双结合的方式找到转化英语学困生的可行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学困生 初中英语 成因 转化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三泉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处彭浦地区偏僻的西北角,在宝山和闸北的交接地段,外来人口偏多,居民成分复杂,学生生源较差,学困生比例很高,一直是制约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瓶颈。牛津英语教材以其图文并茂、题材广泛、贴近生活的特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是也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牛津英语过大的词汇量使得两极分化现象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出现,随着年级的提高,学困生的比例呈递增趋势。有些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连Monday都不认识,甚至有人只识得26个英文字母!由于从低年级开始“欠债累累”,导致最后的“雪球效应”,想要挽救已为时已晚,使得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在公办“薄弱学校”显得尤为困难。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引起了普通公办初中英语教师的极大关注,在初中低年级时找出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如何有效地转化他们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研究
纵观20世纪教育发展史,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学困生的定义至今国际上还没有十分同意的概念,在我国曾被称为“差生”,前苏联称其为学习不良的学生,而美国称其为学习无能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将学习困难儿童列为特殊
教育对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归为“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
前苏联教育家赞克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近代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
而国内,早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不过对学困生真正开始重视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1978年以后,戴湘华等有关研究生对差生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原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根据当时所在学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成功教育”,“偏爱‘薄弱学校’、偏爱‘差生’”的口号。在八十年代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思中老师提出“心理优势论”,总结出了“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的十六字外语教学法。
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或延长义务教育,学生学业不良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三、英语学困生的成因
所谓英语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效果低下,学习困难而达不到规定的学习要求的学生。通过对问卷的统计与分析以及个人访谈,共总结出以下三个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以及自身因素。
1、家庭因素 (1)经济因素
三泉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处彭浦地区偏僻的西北角,在宝山和闸北的交接地段,外来人口偏多,居民成分复杂,生源并不理想。在家庭情况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家长收入平平,有些甚至无收入,生活困难。20名学困生中有9人持有助学券,从父母文化程度来看,仅仅2人有大专文凭,4人仅有小学文化程度。大部分家庭没有能力为孩子提高能够更好的学习条件。
(2)家庭环境因素
学困生中将近50%的学困生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或是只和父母一方或祖父母生活,1人曾服过刑。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关爱,对家长的不良行为有样学样或是出于对家庭冷漠氛围的排斥,宁可在外面寻求“关爱”。有部分学困生家庭,
家长为了生机,在家里经营棋牌室,鱼龙混杂,使学习环境恶化,进而丧失最基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家长对孩子养而不教、养而不管,在空白的家庭教育下,学生特别容易形成学困生。
(3)不当的教育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经常看到两种教育方式,一种“望子成龙”,“棍棒底下出孝子”,一种过分溺爱。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家长处理孩子犯错时,42%采取打骂,与老师交流的不到一半。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往往使青春期的孩子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对学习形成“厌恶—恐惧—不想学—不学”这样的变化过程。另一种情况恰恰相反,那就是溺爱。家庭教育的无力、空白使学困生难以摆脱“学困”阴霾,因为家庭对他们没有学习要求或是得不到家长的认可与重视,他们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和理由。
2、学校教育因素 (1)教材因素
现行的牛津教材词汇量大、语法系统偏弱,琐碎的知识点很多,让学生很难掌握知识要点,与考试产生脱节感。必须课本与试题双管齐下才能保证成绩,一但放松就会一落千丈。与老教材内容少,注重巩固比起来,牛津教材让学生无法完全消化,学得单词虽多,却无法学以致用。学困生由于本身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方法,背诵显得格外艰难,渐渐对于每天都要背诵几十个单词词组厌烦致极,欠的“债”越滚越多,这也是导致如今英语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重要原因。
(2)教师因素
师生缺少沟通,教师教育不力,对学困生辅导不及时、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均是导致学困生的成因。学生一旦不完成作业或是不背诵课本,老师便以罚抄为手段,造成学生的厌恶情绪。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缺少方法的指导,对于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动辄训斥辱骂,慢慢使学生由不喜欢学科教师发展到对学科的情绪障碍。
3、学困生自身因素
(1)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自控能力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马虎应付作业,这些学生由于长期出于家长和教师逼迫读书的被动状态,一但家长与教师疏于管理,就会一落千丈。如今外界诱惑过多,部分学生对网络和游戏上了瘾,很难戒掉。
(2)自信是一个人赖以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心理素质,大部分学困生由于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多的挫折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这是如果家长和教师给予漠视、讽刺、挖苦,他们就会失去信心。还有一些学生由于接受能力较差且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事倍
功半,长久看不到进步而最终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平时课堂上学生不举手发言或是发言声音过轻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四、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找到英语的学习动机
据调查,当前80%的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厌学情绪,尤其是英语,受到各种情况的限制,很难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语言环境,语言就需要使用,如果没有用的必要自然会失去意义,因此尽管当今世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学生更多的仍是将它视为入学的门槛甚至是负担。我觉得可以先投其所好,许多学生乐衷的电脑游戏都是英语界面,出现频率最高的有game over,enter,exit,menu,left,right等常用词汇,这些甚至无需老师教授他们自然就学会了,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游戏正式引入这些单词。不仅如此,我还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英语单词,例如帮宝适pampers(溺爱)、可乐cola、威猛先生Mr.Muscle、夏普空调sharp等等,隔一段时间就比赛谁积累的词最多。而音乐、电影更是学习英语的最佳途径。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不只是为了考试。
2、优化教学模式 (1)提升兴趣
课堂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任务型教学,增强师生互动。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俗话说,美食反复吃也会叫人倒胃口。同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也会极大挫伤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比起以前的老教材,如今的牛津教材图文并茂,结合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是很大的进步。老师可以设置各种游戏或竞赛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cross words、riddles、adaption、act out、举办课前free talk和影片配音等。我在上6A的一篇有关Food的课文时,采用了接龙的游戏,每人用前者报出的食物单词的最后字母为开头,说出另一种食物,重复的不加分,为了获胜,学生必须找齐26个字母开头的所有食物,极大地扩大了他们的词汇量。并且在进行口语操练时,我通常让学生指名其他学生,有学生主宰的课堂往往更活跃。另外,六、七年级是最能提高学生兴趣的年龄,基本一学期我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四次英语小报,学生可以附上照片,自己设计、绘画、撰稿,挑选最优秀的贴在学习园地。
(2)分层教学
教师为学困生设置特别作业。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减少作业量或降低难度,也可以单独布置不同作业,让学困生从最基础的开始,一点一点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