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问,根据材料三“两次世界大战,经济恐慌,冷战及核恐怖,给人们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可直接得出其创作的背景。第(3)问,“文艺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就是要说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抽象可得出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由此来进行回答即可。 答案 (1)流派: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特点:浪漫主义文学关注内心感受,憧憬未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强烈批判社会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2)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对人们心理造成的伤害;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工业化社会造成的巨大精神压力。
(3)评分说明:下列答案任答其一即可,只判断,不说明具体理由,不得分。
答案一:同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特征。如《格尔尼卡》就是对德军暴行的反映。
答案二:不同意,文艺作品虽然是时代的镜子,但思想文化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不总是同时出现的。
14.文学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精神瑰宝,是人们的精神家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这一点已经由经验证实,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风俗概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
——法国丹纳《艺术哲学》
材料二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毛泽东
材料三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抗……启蒙运动推崇理性主义……不喜欢强烈的激情、主观性和混乱无序……人的精神是镜与灯,它照亮通往真理之路,而不仅仅是反映真理,人的精神天生具有想象力与创造性,实际上能够塑造外部世界。
——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
材料四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来到。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6
材料五 有人问过作者:戈多究竟指什么?作者回答:“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戈多虽然未出场,但他在剧中是居于首要地位的人物,因此评论家们对他提出各种解释,有的解释为“上帝”,有的解释为“死亡”。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丹纳和毛泽东观点的相同之处;指出材料一中丹纳观点的谬误,并用史实加以说明。(6分)
(2)材料三中的“它”指哪一文学流派?请据材料归纳这一文学流派的特点。(6分) (3)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所体现文学流派的特点,请另举一例具有这一特点的法国绘画作品。(3分)
(4)材料五中作者是谁?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他为何会回答“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3分)
(5)据毛泽东的观点,材料三、四、五体现的文学流派从本质上反映了怎样共同的“社会生活”?(2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要了解一件艺术品”、“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及材料二“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分析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分析可得:他认为“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风俗概况……同时消灭”是错误的。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得:因为艺术家的精神和艺术家的作品是不会随着时代的结束而结束的。例如贝多芬的古典主义音乐和中国的京剧,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欢迎(史实可多样化)。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抗”,强调“人的精神天生具有想象力与创造性,实际上能够塑造外部世界”分析可得浪漫主义文学。第二小问:反理性,注重精神力量,注重创造性。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四“快乐之日就会来到”、“ 憧憬着未来”分析可得“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得籍里柯《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等。第(4)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五“戈多”可知是《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第二小问,据材料五“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5)问,据材料二“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分析得出毛泽东的观点:文学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综合材料三、四、五体现的文学流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本质上反映了共同的“社会生活”:资本主义制度下各种问题和矛盾。 答案 (1)相同之处: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谬误:他认为“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风俗概况……同时消灭”是错误的。 说明:因为艺术家的精神和艺术家的作品是不会随着时代的结束而结束的。例如贝多芬的古
7
典主义音乐和中国的京剧,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欢迎(史实可多样化)。 (2)流派:浪漫主义文学。
特点:反理性,注重精神力量,注重创造性。
(3)特点:反映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 作品:《梅杜萨之筏》、《自由引导人民》。(举出一例即可) (4)作者:贝克特。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引起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5)共同的“社会生活”:资本主义制度下各种问题和矛盾。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