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作文题用名人名言为题料,降低了对学生读“材料”及审题立意的要求,但这道题属于非典型(也不多见)的新材料作文,如果换成常见的那种“小故事大道理”型或寓言类的题料,那么作文就不那么容易下笔,因为下笔前,你必须“走进”材料。准确地讲,命题者用来做题料的“小故事大道理”或寓言,其实是去掉了“大道理”的纯叙事的“小故事”和去掉了寓意的寓言(这是材料作文命题一种“技术”,是命题人刻意这样做的),所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就是要你自己琢磨、揣摩出“材料”或命题人到底在表达什么或想要你表达什么。 二、如何去解读材料作文
解读材料是写作材料作文至为关键的第一步,纵观近几年各地的高考作文,能让大多数考生一眼就“望穿”的“材料”几乎没有。可以说,材料的意思和命题人的意图不是“看”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就我的教学实践,悟读作文材料是没有技巧的,在此只能提几点建议(为了把问题讲清楚,下文以2008年全国卷二的作文题为例;业内很多人认为该题是近年来出得最为“标准”的新材料作文):
第一,把握材料作者(或命题者)对材料中所述人和事的情感态度及价值立场。
第二,要把材料中的“人物”放到材料中去分析,千万不能把“人物”从材料中抽象出来进行符号化、概念化的解读。
第三,材料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写作角度。
总之,走进材料就是要从材料中读出作文的“边界”,从而使作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与材料内含(隐性)的规定性达到某种“神似”。 三、写作材料作文“三不”原则
一旦在材料的悟读中确立了作文的“边界”和主题后,同学们就必须从材料中“跳出来”。根据学生平时作文因拘泥于材料而走不出来的状况,笔者提出以下写材料作文的“三不”原则:
第一,不就事论事。不要材料说什么,我也说什么,比如,材料说的是海龟,我在作文中也说海龟,至多变化一下说乌龟、绿毛龟。
第二,不续写、扩写、改写材料。比如,给材料加一个结尾,把材料扩展成一个“不少于800字”的故事。
第三,不质疑、评判材料。不少作文材料确实经不起推敲(荒唐的作文题料也不少见),比如,2008年全国卷二的作文题的材料在逻辑上就有明显的漏洞,但作为作文题料的材料不是用来批判的——要批判也要在作文之外,作文之内,我们只能认同它。
概而言之,写材料作文要努力做到“神聚形散”。所谓“神聚”,意即作文的
主题立意要与题料相切合,切合度越高越好;所谓“形散”,意即作文中所援用的“材料”与题料离得越远越好。
四、就一模中同学们在作文中所暴露的问题,最后再提几点建议: 一是引用材料要坚持“化用”的原则。 二是写作要有读者意识。 三是引用时要有所克制。
四是作文要接地气,要有“烟火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