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读得非常正确.“时”是“小时”的简称.在计算和用中文符号书写单位时,要用简称.所以写作“千米/时(km/h)”,读作“千米每小时”.同学们还要注意在物理课中不要沿用小学数学中以长度单位作速度单位的方法,不要说:“速度是每秒××米或速度是每小时××千米”. [生]米/秒和千米/时都是速度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 [投影]
练习2:火车的速度是72 km/h,汽车的速度是30 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 [生]谁的速度大,谁就跑得快.由于单位不一样,没有办法比较快慢.
[师](引导同学们明白)要比较两车谁跑得快,就要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要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就要统一单位.
3
[生]可以把km/h化成m/s.72km/h就是72个1 km/h,1 km就是10m,1 h就是3600s等量代换以后,进行计算就可以换算成m/s.
1km103m [学生板演]72km/h=72×=72×=20m/s.
1h3600s [生]也可以将m/s换算成km/h.
1m10?3km [学生板演]30m/s=30×=30×=108km/h.
11sh3600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单位统一以后,很容易就能比较出谁运动得快了,谁快呢? [生]汽车的速度比火车大,所以汽车跑得快.
[师]从同学们刚才进行的单位换算的过程中,是不是能总结出单位换算的一般规律呢? [生]第一步:数值和单位分离;第二步:等量代换;第三步:进行计算.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练习. [投影]
练习3:(1)10 m/s=______=_____=______. (2)36 km/h=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错) (1)计算
例题1: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利用书中的例题,作为速度计算及单位换算的巩固练习. 解:由公式v=
ss100m可知运动员的速度为:v1===9.1m/s tt11s
1km103m 摩托车的速度:v2=40km/h=40×=40×=11.1m/s
1h3600s 因为v2>v1,所以摩托车的速度较快.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63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利用书中例题2作为速度变形公式的应用练习. 解:由v=
ss1463km得:t===14h. tv104km/h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14 h.
强调: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2.匀速直线运动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想想议议”中的内容,看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照片上两个球之间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
[生]照片甲中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相等,照片乙中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不相同. [师]甲、乙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
[生]照片甲中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也是相同的,所以小球的运动速度是不变的;照片乙中两球间的时间间隔也相同,但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不相同,说明照片乙中小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
[师]我们把类似于照片甲中小球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照片乙中小球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大家能说出这两种运动的定义吗?
[生]物体沿直线快慢(或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师]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的列车可以近似地看作匀速直线运动,但常见物体的运动大多是变速运动.同学们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生]车辆进站和出站,起动和刹车,上坡和下坡,都是变速运动.
[生]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师]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作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公式v=
s计算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过求得的速度v表示的是物体在时间,内通过路程s中的平均t快慢程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投影]
练习4: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车的速度. 全体同学练习,一名学生板演. 解:v==
s140km==140km/h. t1h [师]火车从北京出发到天津停止,虽然时快时慢,但我们设想火车在1小时内匀速行驶了140
千米,火车平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火车在这段路程或在这一个小时内的平均速度. 提醒同学们注意:(1)v=
s中的v表示物体在通过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t是通过路 t程s所用的时间.即v是在s或t内的平均速度,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平均速度便失去了意义.(2)实际问题中所说的速度一般都指的是平均速度. [科学世界]
[师]当今的科技摄影集科学与技术于一身,两者的结合创造了奇迹般的作品.同学们可以在课后阅读“时间放大镜”及相关的资料,探究科学世界的奥秘,欣赏科学中蕴涵的美. 七、小结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s. t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2.在变速运动中,v=
s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t 八作业设计、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要做对这道题,首先要能看懂列车时刻表,并能从列车时刻表上计算出列车在两站间运行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从列车时刻表上可以看出:7531次列车8:43从襄樊开出,11:58到达丹江,运行3小时15分钟,运行距离103 km.而7532次列车13:00从丹江开出,16:34到达襄樊运行时间为3小时34分.两列车运行的路程相同,但运行时间不同.而题中要求的是从襄樊到丹江的平均速度,即求7531次列车的平均速度. 解:由列车时刻表可知:从襄樊到丹江的路程是103 km,运行时间是3小时15分(3.25 h);从朱坡到老河口路程是76 km-39 km=37 km,运行时间是1小时7分(1.12 h).
ss103km可知,从襄樊到丹江的平均速度是v===31.69km/h. tt3.25hs?37km 从朱坡到老河口的平均速度是v′=?=33.04km/h.
t?1.12h 由v=
2.提示:(1)利用自己的手表,从某一个里程碑开始计时,到下一个(或两个)里程碑,看看用了多长时间,然后根据v=
s计算. ts计算自t (2)在自行车前轮上作一个醒目的记号,先估算出自行车轮转一圈所用的时间,再按相同的速度在两个界碑间骑行,记下车轮经过的圈数,从而计算出自行车运行的时间,再用v=
行车的速度.
3.略(和第2题一样,属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唯一的结果,只要学生做得合理即可) 4.解:由题知,发射鱼雷时,鱼雷和航母的距离s=5 km. 解法一:
若以航母为参照物,则鱼雷的速度为: v=110 km/h+30 km/h=140 km/h 所以鱼雷击中航母的时间,由v= t=
s得 ts5km==0.036 h=128.6 s. t140km/s 解法二:若以水面下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航母和鱼雷都在运动,它们相遇所需时间即为鱼雷击中航母所用时间,它们运动的路程的和就是鱼雷和航母之间的距离: v航母t+v鱼雷t=s
t=
v航母s5km ??v鱼雷30km/h?110km/h=0.036 h=128.6 s. 九.、板书设计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
s t-1
速度 单位:米/秒(m/s,m·s)千米/时(km/h) (veiocity) s=vt
计算:v=
s? ts v t= 概念 平均速度
计算 十.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第三节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能力目标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 题的能力.
2.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具有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三.教学难点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引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实践法: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学会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 五.教具准备
计时工具:电子表、石英表、机械表等.
测长度工具:直尺、皮卷尺、折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中,同学们一起讨论了运动的快慢,如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生]通过比较运动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师]如何知道物体速度的大小呢?
[生]通过测量运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经过的路程来测量速度. [师]时间和路程用什么测量,如何测量呢? (二)、新课教学
[生]用表来测时间,用尺子来测长度. 1.时间的测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