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 丰富内容,深化主旨,曲折有致。 4、补叙法
【特点】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点3
一、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解答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这类题目,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或句子的:
1、从内容上,常有:①开篇点题;②设伏笔、作铺垫;③深化中心;④点明主旨(画龙点睛);⑤表达感情;⑥表现人物的特点等作用。
2、从结构上,常起:①承上启下过渡;②总领下文;③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题目的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5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四、例题精析
【例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母亲的唠叨 宋向阳
春生三岁那年,父亲就出车祸走了。在他的记忆里,只要和母亲在一起,总会听到她没完没了的唠叨。
母亲唠叨的时候,春生是不能走神的。否则,母亲会叉着腰,用手点着他的脑门喊道:你拿我的话当耳旁风吗?
在母亲的唠叨声里,春生长成了大小伙子,毕业后被分配到镇上做教师。
去学校报到那天,母亲老早就起来了,把他的衣服熨得平平展展。过了一阵,母亲将饭端上桌子,见他还没穿衣服,便开始唠叨:起来啦,捂在被窝里想孵鸡仔咋着?往后你要带一群娃子上进呢,这样懒咋行?我说话呢,你明白没?
春生赶忙爬了起来,嘴里答应着:妈,我知道了。
母亲坐在他的跟前,瞪着眼睛问他:你知道啥?成天吊个啷当的,你知道啥?当老师可
6
是天大的事,误人子弟哪行?人家爹妈把孩子交给你,你就要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春生一边穿衣服,一边大声地答应:妈,您放心吧。
春生吃完饭刚要走,又被母亲叫住了。 她猫下身子,把儿子左脚运动鞋带重新系了一遍,嘴里还说:看看你,鞋带系得松松垮垮,没一会儿就得开了,踩在脚下让人看了多不好,头一天上班,要给人留下好印象啊。春生看着母亲头上又添了几缕白发,心里突然酸酸的。
春生结婚后,搬进了学校的教师住宿楼。只要一有机会,母亲的唠叨依然不折不扣地进行着。
这天,因为一件小事,春生和妻子发生了争吵。回到老家,他一声不响地坐在炕头,脸上仿佛结了霜。
母亲皱了皱眉,盯着他的眼睛说:儿啊,跟你的媳妇闹意见了? 春生说:吵了几句,没啥大不了的。
母亲拿了把凳子坐在他的对面,喝道:好日子过够了?人家萍子哪儿对不起你呀? 春生道:妈,您别生气,我们没事儿。
母亲从他小时候一直说到结婚,语气慷慨激昂。吐沫星子飞到了春生脸上,他却没敢去擦,时不时还要点点头。即使这样,母亲仍然提醒他:我的话你要不进脑子,纯粹找打。说完便伸过手来。春生侧过脸,把耳朵对准了母亲。母亲叹了口气,手缩了回去。
儿啊,咱娶了媳妇是用来疼的,不使用来气的,明白吗?母亲说。 两个小时后,母亲的嗓子已经沙哑,才把他推出了门。 妈,我还没吃饭呢。春生委屈地说。
7
回你媳妇那里去吧,她也肯定饿着呢,给她做顿好吃的吧。 我在您这儿住不成吗? 你想让我唠叨一宿啊。
春生赶忙逃了。母亲在后面大声喊道:儿啊,慢点走。春生听着这话,眼里湿润了。 若干年后,春生当上了镇中学的校长。他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挨唠叨的机会更多了。 一天,有个家长因为孩子转学的事,到他家串了趟门,留下一件精装的白酒。客人走后,母亲阴着脸站在了春生面前。春生拿起车钥匙想走,却被母亲拽住了。
妈,我还有事呢。春生满脸不自在地说。
母亲平静地望着他,不紧不慢地说:你涨本事了,不想听我唠叨了,是不? 妈,我真有事。春生的声音越来越低。
今天不是星期天吗?你糊弄谁呀?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大。
春生放下钥匙,让母亲坐在对面,还给她倒了一杯茶水。母亲指着那一件酒开始_ A__(数落 责骂)起来,从山南讲到海北,从古讲到今。春生耐心地听着,胸中潮起潮落。两个小时后,母亲的唠叨结束了。
春生说:这是名牌酒,我还想让您尝尝呢。
母亲拉着他的手说:你要那样,妈喝了它心里也不舒服啊。春生点点头,把酒送回去了。 很多年过去,春生顺顺利利地当上了教育局副局长。只要有空,春生就会坐在母亲的对面,默默地望着她,眼神里充满期待。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