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斯多亚学派:克吕西普、塞涅卡、奥勒留 早期主张美德就是幸福
晚期走向禁欲主义和对现世的悲观态度 5、怀疑派
怀疑主义也追求心灵的宁静,但是他们的怀疑其实是为人生哲学而作的一种探索和追问,因此被称为“研究派” “不发表任何意见”“不做任何判断” 皮浪:主张“不动心”的生活态度 四、罗马哲学 1、新柏拉图主义
希腊形而上学向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转化的重要理论媒介。 普罗提诺:“太一”;“努斯” 摆脱了身体潜心于自我,体现最崇高的生命与神明合而为一。“灵魂”
第二节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一、教父哲学
1、教父哲学对待理性和信仰的态度 2、奥古斯丁:上帝创世说;人性论 二、经院哲学
1、爱留根纳:理性与信仰;信仰服从于理性;上帝与自然;人与获救 2、安瑟尔莫:理性服从于信仰;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3、阿伯拉尔:辩证法;概念论
伦理思想:善恶是个人的意向和良知,恶没有实体,而是善的缺乏。行为的是非,不在其结果而在其动机。
4、托马斯·阿奎纳:温和的实在论——人的存在;认识论——四阶段;上帝存在——五路论证;个人幸福——灵魂的最高幸福是看见上帝 5、罗吉尔·培根;奥卡姆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生哲学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深,便敌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 反对中世纪神学主张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人生的享乐和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的生活意义;反对封建等级观,主张人的自然平等。 二、宗教改革的哲学思想 1、路德“因信称义” 2、加尔文“先定说” 3、自然哲学思潮
第四节 工业革命时期和当代的人生哲学 第三章 人生的内在含义 第一节 人的结构 一、灵与肉
肉——肉体生活(生存) 灵——灵魂生活(精神生活)
灵与肉的关系展开个人的独立性、个别性
二、男与女:男女是整体的人;男与女的关系发展出人的群体性
三、生与死:五种类型的生死观:入世论、宿命论、超脱论、灵魂不朽论、寂灭论
第二节 人性
一、西方传统人性观主要倾向
1、人是由人之外的自然的、物质的或精神的东西构成的 2、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二、中国传统人性观主要倾向
1、人主要是人伦中的人(人我关系) 2、人的本性是在与动物的区别中获得的 三、人性观 1、性善(信心) 2、性恶(行为)
3、善恶混(自由、教化) 4、无善无恶(自然) 第三节 人生际遇 际遇:遭遇 一、命运与性格
1、命运:命运是无可奈何的遭遇——叔本华
2、性格:性格包括性向与风格;性向是天生的风格是后天形成的
3、性格即命运:赫拉克利特:回到主体作自我反省;寻找改变性格的方法;改变对命运的态度
二、幸福与信仰
1、幸福的外在方面:财富、事业成功、家庭、健康、闲暇、平安、(靠运气、机遇) 2、幸福的内在方面:灵魂生活(对某种需要的理解)、创造、体验、爱、独处、阅读 信仰:“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本沙哈尔 第四章 人生的实践形态 第一节人生交往
一、人生交往与人的社会
1、人生交往能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心理需要。 2、人生交往是个体化的形式之一。
3、人生交往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二、现代社会交往的特点
1、独立、自主的交往意识日益增强。 2、交往内容日益广泛。 3、交往界限渐趋淡化。
4、交往目的的功利色彩加浓,交往心理理智成分增大。 5、交往方式新颖多样,交往过程随意性增大。 三、现代人生交往的道德原则
1、与人为善;2、诚实守信;3、尊重他人;4、相互理解 第二节 人生境界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人生境界:人在人生的自我成长中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完成于人与存在交往的体验中。 一、知识的真、道德的善、艺术的美、宗教的圣 1、真:向外求知、内向反省、一往平等 2、善: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3、美:心灵完全自由的表征。 4、圣:人性神圣化的境界。 二、中西人生境界
1、西方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尼采——精神三变
克尔凯郭尔——感性境界、道德境界、宗教境界 2、中国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王国维:三境界 傅佩荣:四境界
第五章 人生范畴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人生目的 一、人生目的涵义 人生目的:值得使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关于活动或行为的对象性的自觉意识,并表现为活动或行为的自觉对象性。 二、剥削阶级的人生目的
三、为人民服务人生目的的科学性(客观依据)
1、为人民服务人生目的,是以唯物史观为其理论基础的。 2、为人民服务人生目的是现实社会经济基础的根本要求。 3、为人民服务人生目的也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必然。 第二节 人生价值 一、人生价值的涵义
人生价值指的是具体的人在其一生中通过劳动创造对自我、对他人、集体、社会的需要的积极满足和贡献,或者说,是个人一生的所作所为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效用。
二、人生价值的内容与结构 1、人生价值的性质结构
物质性价值、精神性价值、人格完善价值 2、人生价值的主体结构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3、人生的动态价值:潜在价值、现实价值、理想价值 三、人生价值实现与评价
1、实现: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正确的处理索取与贡献、享受与创造的关系。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2、评价原则: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现实评价与历史评价相结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