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案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表格式教案
课题 解决问题(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模式或方法 小组研讨法、谈话法、讨论法 2、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乘加解决够不够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和乘加的含义解答应用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乘法和乘加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图文并茂,复习旧知 设计依据与非预设 意图 生成 设计依据: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1)看图列式计算:(课件演示) 习之母”,他形象①一支钢笔9元 地把学习而不注意巩固知识比作 “醉汉赶车”,只顾向前跑,货物一②一共有多少朵花? 路走、一路丢,到 达目的地,只剩一辆空车。 设计意图:复习环 节第1题复习求总(2)汇报交流: 价的实际问题,让①9×5=45(元) 学生回顾用乘法②6×3—1=17(朵))、6×2+5=17(朵)或3×5+2=17(朵)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第2题可以引2、以旧引新,揭示课题 导学生从横行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运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竖列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从而发 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预设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构建方法 设计依据与非预设 意图 现不同的解决方生成 法,培养思维灵活性的同时,为新课(1)理解题意,收集信息。 学习奠定基础。 ①学生读题:(课件呈现例5题目)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设计依据:教育学中教学的启发性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原则,要求设置问②小组交流: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教师和学生共有题情境,启发学生32人要乘车) 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2)明确问题,分析过程。 法和思维能力;让①理解“坐得下吗”的含义。 学生动手动脑,培引导学生明确:有32人要乘车,一共需要多少个座位呢?养独立解决问题(32个座位)如果车子的座位比32个少就怎样?(坐不下)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什么情况下就坐得下呢? 运用于实际。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交流:先求车子的座位数,再比较看看能不能坐得下。 学生读懂题意、看懂图意的基础上,(3)看懂图意,尝试解决 从不同的角度寻①不同角度观察“座位示意图”:可以引导学生从横、竖求不同的解决策两个角度说一说;还可以从其他不同角度思考,只要合理都给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予肯定。 们理解问题、分析②学生根据不同观察,尝试列式解决。 问题与解决问题③汇报交流: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算式。 的能力,同时培养预设:解法一:7×4=28(个) 28+5=33(个)>30+2=32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感知和操作获取数学知识,培养(个) 实践能力。 解法二:8×4=32(个) 32+1=33(个)>30+2=32 设计依据: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个) 修。——《学记》 解法三:5×8=40(个) 40-7=33(个)>30+2=32(个) 设计意图:交流学习体会,循序渐进、形成系统。 …… ②说说解决过程。 ④比较作答:根据计算结果比较回答“能不能坐得下”。 2、反思过程,小结方法 学生说说像这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应注意什么? 三、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谈这节课学了哪些知识? 当堂 检测 检测题型设计 1、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 设计依据与意图 设计依据:教育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即怎样求鸡蛋的个数,学认为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测验、作业、2、完成教科书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3题。 提问等方式对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的学习效3、小英准备了25元,想买6本日记本和1个铅笔盒,如图: 果进行考查的过程。 她准备的钱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 不同的检测题检查学生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