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记承天寺夜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10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记承天寺夜游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1)想,打算。(2)大概是。(3)共同,一起。(4)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2.[解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只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读懂了句子,停顿是不会有错的。当然,掌握一些划分停顿的方法也是必要的。如主谓之间停顿,动宾之间停顿,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停顿,等等。
[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 (2)怀民∕亦未寝。
3.[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时候要遵循逐字逐句翻译的原则,紧扣关键词语“空明”“何”“闲人”等,尽量直译出来。
[答案] (1)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2)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解析] 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错在文章没有写水,水不属于庭中景物。
5.示例: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诬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
比较阅读
1.(1)睡觉。(2)形容水的澄澈。(3)曾经。 (4)靠近。
2.[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在把握重点字词的意思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句式,如本句是省略句,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全。
[答案] 于是(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3.[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正确断句要做到: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习惯用语进行判断。
7 / 10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 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4.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参考译文]
[乙] 我曾经借住在惠州嘉佑寺,(一日,我)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觉脚力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远望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梢,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过了很久,突然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于是(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人们能领悟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会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会死于军法,这时候不妨先好好歇息一下。
5.[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的古今义。
[答案] (1)只是。(2)调任。
6.[解析] D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A项,“盖”古义是“大概是”,今义是“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B项,“闲人”古义是“清闲的人”,今义是“与事无关的人”;C项,“是”古义是“这里”,今义是一个判断动词;D项,“避”的意义古今没有太大变化,都是“躲开、回避”的意思。
7.[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根据语境,注意“相与”是“共同,一起”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2)根据语境可知,这个句子没有主语,可在翻译时补出主语,注意“卒”是“最终”的意思,“其”是“这”的意思。
[答案] (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苏轼)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8.[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甲文中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睡不着的情况下和张怀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赏月,可见作者的苦闷心情。乙文中苏轼为了徐州城的安危,路过家门也不回去,最终保全了徐州城,从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勤于政事、爱护百姓的好官。
[答案] 甲: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乙:苏轼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参考译文]
[乙] (苏轼)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危害徐州城,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
8 / 10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记承天寺夜游
当效命。”(于是)率领兵卒拿着箕畚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雨水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块。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课外阅读
1.(1)听到(听见)。(2)悲伤(忧伤)的样子。(3)立即(马上)。(4)最终。
2.[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一般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断句。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我今天搬到这里,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了,怎么能不心痛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可以据此来断句。当然一些关键词也是断句的标志,如“此”“宁”等。
[答案] 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3.[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我们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如(1)句中的“何”翻译成“为什么”,(2)句中的“以”是介词“用”的意思,“所得”意思是“所买的”。
[答案] (1)东坡询问老妇人为什么悲痛到这种地步。 (2)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 4.苏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意思对即可)
5.[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夜与邵步月”的意思是“夜里和邵民瞻在月光下散步”,题干中提示联想《记承天寺夜游》相关情境,那就是苏轼和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组织答案时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 示例一:相与步于中庭。示例二:苏轼与张怀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 [参考译文]
邵民瞻替东坡买了一所宅子,花了五百贯钱,东坡尽出其所有也只能勉强偿还而已。选择好日子搬入新居,已经过了几天了。(一天)晚上(东坡)和邵民瞻在月光下散步,偶然来到一个村子,听到有一位妇人哭得很悲伤,东坡走过去斜靠着倾听,说:“奇怪,(这妇人)多么悲伤! 难道有难以割舍的大事伤了她的心吗?我要问问她。”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妇人,(老妇人)看到东坡二人,仍旧像原先一样哭泣。东坡询问老妇人为什么悲痛到这种地步。老妇人说:“我家有一栋房子,已相传百年,一直保存守护到现在不敢动,到了我这里。但是我的儿子不成材,把整所宅子都卖给了别人。我今天搬到这里,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了,怎么能不心痛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为她感到难过。便问她的旧宅在哪里,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于是东坡再三安慰老妇人,并且慢慢地对她说:“您的老房子是被我买了,您不必太难过,我现在将这房子还给您。”于是就令人拿来屋契,在老妇人面前烧了。把她的儿子叫来,让他第二天迎接母亲回老宅去,最终也没向她要买房的五百贯钱。
9 / 10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记承天寺夜游
10 /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