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 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四古诗鉴赏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周起渭 《西湖》 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 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
1、两首诗都是赞美西湖,而苏轼却着力写水光潋滟,山色空蒙,实写西湖之美,而周起渭—————— 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周把湖心亭比做月上广寒宫,以形比形,形神有韵,而苏——————
五古诗文填空 夜阑卧听风吹雨,~~~~~~~ 桃李不言,~~~~~~~~~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卒莫消长也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愿乞终养。 六材料作文
一个机械公司的部门经理,因为工作失误导致公司损失1000万美元,他忐忑不安,消极颓废。公司董事长把他叫去,出乎意料的,董事长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委任他同等重要的职位。公司因这位经理吸取失误的教训,用心经营,前景很被看好。
上面的材料,从侧面选一个主题,不脱离材料旨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阅读理解: 作文 给出一个故事
一个商业的部门经理,因为一件细小的差错,使公司损失了1000美元,就在他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董事长没有开出他,也没有降他的职,反而给他另外一个部门经理做,这个经理后来不敢怠慢。其他人也不敢犯同样的错误,最后公司发展越来越好。
任意侧面、出发点。800字 默写还有一句: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结构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近百年来,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表演出色,湖湘文化因而备受世人瞩目。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经世致用”,即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它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一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 “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湖湘文化以此为哲学依据,因而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由此可见,“湖湘文化基本精神”是“湖湘人物性格”形成的内在原因,是一个比“湖湘人物性格”更高一层的概念。
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地域,后有重山,前有大泽,在古代相对于中原来说,环境较艰苦,信息较闭塞。然而,环境的艰苦,锻炼了湘人坚强勇毅的性格;环境闭塞,培育了湘人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古人所谓“深山大泽,实产龙蛇”,即此之谓。而从时间看,楚人本含古蛮族血统,后与炎黄文化融合,虽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地域的封闭性,更使这种独特基因得以绵延不绝。文化的核心是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于是,湖湘文化和具有此文化性格的湘人就在这特殊土壤中应运而生。
时间与空间毕竟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湖湘文化形成的内因则是在这一地域上的人的系统活动,其合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土著文化,即群苗文化,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一是中原文化,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湖湘文化就是二者冲突与融会的结果。中原文化的“文雅”与群苗文化的“蛮野”两大基因的结合,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坚”、“峻激”的风格。这就是湖湘文化“深湛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和“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自立”的重要原因。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是谁写的 填空: 范跑跑这种行为是违背了什么职业道德?问答: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的哪些规律 论述:
教师对学生要一碗水,学生自己也要一桶水 谈谈你的理解 专业试卷7道选择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诗歌赏析《饮湖上初晴雨后》苏轼和《西湖》周起渭 (1)两首诗歌都用了比喻周诗是把西湖比作明月……而苏诗是------------(2)苏诗是描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色,而周诗是--------------
再是古诗默写夜阑卧听风吹雨 -----------------桃李不言 --------------祸患常积于忽微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逝者如斯,--------
我国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填空:评价方法有那些?
一篇文章,关于湖湘文化的(4个单选);
一篇文言文:韩愈写的《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3个单选,5处古文翻译; 两首首古诗对比鉴赏:《饮湖上初晴后雨 》和周起渭 的《西湖》 10处古诗文填空,如:桃李不言,------------- 夜阑卧听风吹雨,---------------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卒莫消长也 还有一句不记得了!
材料作文:大概材料如下,似乎看到过:
一个总经理由于疏忽导致公司损失了一大笔钱,正当他惶惶不可终日,以为董事长会解雇他,但董事长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把他换了个部门职位还是和以前一样,于是总经理吸取教训、奋发图强,最后成为了董事长的好帮手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不能脱离材料主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默写里面还有句是李密《陈情表》里的......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 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默写还有两句: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2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选择题有个关于文学常识的: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九三社》《悲惨世界》;明代的小说(施耐庵、罗贯中、吴敬梓)(这个选项有问题);古体诗与近体诗;
文言文阅读: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畮;百畮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执,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敎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实词、虚词和整体把握的题记不清了。 要求翻译的句子是: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诗词鉴赏: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一挥手和 万壑松 分别指什么 如何理解“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现代文阅读: 幸福像泥土土一样
白 薇/文 曾经的家临着一条狭长拥挤的小街,娇艳的瓜果,散漫的吆喝,穿着睡袍悠然而过的妇人,傍晚烧烤摊升腾的烟气,在我的窗外渲染成一道生动鲜活的市井图画。
你看那个街角的小贩,我喜欢买他的菜。他总是那样自豪地炫耀他的货色:“咱这是本地柿子,不是捂红的,甜着呐;山药是新下来的,开锅就烂乎;蒜薹多嫩啊,你看,能掐出水来。”有时他会神秘地揭开苫布的一角:“还有呐!给你留着最好的黄瓜,上农家肥的,贵是贵点,一般人我不卖给他!”那些家常的瓜果菜蔬在他的指点下像沦没在尘间的宝物,蓦然间散发出奇异的光泽。每一次我都会中奖似地抱着一大袋绿肥红瘦回家,我总是相信他的话,我相信一个心存快活的人能够改变生活平淡的滋味。
隔壁一家凭着临街的窗子开了一个小小的文具店,虽然只是简单的笔墨纸张和孩子们的小零碎,却起了一个好听的店名——单车岁月。每次经过,心中都会掠过些许怅惘。单车岁月,我们那些骑着单车度过的青春岁月啊,那些曾经相许不忘的少年,那些年轻的面庞是否被时光改变?那些青春的梦想还在吗?
不知道那唯一的一家豆腐坊开了多久了,从里到外都是黑黝黝的,可生意却好得要命。尤其是老人们都爱吃他家的豆腐,说是卤水点的有豆腐味。大年三十的时候上了厚厚的门板,上面有红粉笔用力描写的大字:“回家过年,十六回来,再见”。
小街的中间有一大间凹进去的房子,是操着南方口音的父子俩开的炒货铺。不倦的火焰终日撩拨着一口巨大黝黑的铁锅,干燥的焦香在空气里弥漫。那个男孩子不爱讲话,闲的时候,就横起一管竹笛在吹,有时候老父亲也捧着深色的笙伴奏。不知道这家的女主人在哪里,只觉得那忧伤又悠扬的曲调像清澈的泉在小街弥漫的尘烟间流淌。
喜欢这条小街,有时候去买一把青菜、几只香瓜,有时候什么都不买,只是走走看看。那些小小的摊铺,那些在飞扬的尘土和焦灼的烈日下为生计忙碌的人们,他们的身后,一定都有各自的悲欢和艰难,可他们,又是那样安然地自娱自乐着,那样努力地从苦涩的日子里品味一丝甜意。
前一段时间,小街新铺了柏油,看起来整齐多了。可一场小雨过后,在那未被柏油覆盖的路边巷角,在有泥土的地方,还是会冒出一枝或一簇绿意,甚至,还会有一两朵无名的小花悄然绽开。向这些盎然的生命致意,这是泥土送给我们的礼物,微不足道却又充满生机,就像幸福——也许穷尽一生也无法相遇,也许,只需要我们轻轻地张开手臂……
1、作者为什么喜欢买街角那个小贩的菜?
2、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泥土送给我们的礼物”? 4、请概括各商家的性格特点。 作文:
以“让心灵在 中憩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附:文言文翻译:
贤明的君主在上面(管理国家),老百姓之所以没有受冻挨饿,并不是君主能种出粮食供给老百姓吃,织出布帛供给老百姓穿,(而是能够)为百姓开发那物资财富的途径。所以尧、禹的时代有过九年水灾,汤的时候有过七年旱灾,但国内没有被遗弃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是)由于粮食储备得多,防备的措施事先就做得很充分。如今全国统一,土地、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的时代,加上没有接连几年的水旱灾害,但粮食储备赶不上禹、汤的时代,是为什么?土地还有遗留下的利益(即土地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百姓还有多余的潜力,能生产粮食的土地没有被完全开垦,山林湖泽的资源没有被完全利用起来,游荡寄食的百姓(指商贾、技艺、游说等为业谋生而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还没有完全归到农业生产上来。
百姓贫困,就会出现犯上作乱、违法乱纪的坏人坏事。贫困是由于粮食不足,粮食不足是由于没有从事耕种。不从耕种,就不会在农村长期安家落户。不在长期在农村安家落户,便会离开家乡把家看得轻。老百姓象鸟兽一样四处流窜、飞翔,不受约束。即使有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严格的法律,很重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人在寒冷的时候,对于衣服的要求,不一定要有了既轻便又暖和的(衣服)才穿;人在饥饿的时候,对于事物的要求,不一定要有了美味才吃(即饥不择食)。人在饥寒的时候,就不顾廉耻了。人们的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饥饿,年终不添做衣服就会受冻。肚子饿弄不到食物,身子冷弄不到衣服,即使是慈爱的母亲也不能保有自己子女(意谓子女也不得不离开父母而去),君主又怎么能拥有他的百姓呢?英明的君主知道那道理是这样的,所以使百姓尽力从事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增加积蓄,用来充实粮仓,防备水旱灾害,因此可以得到百姓并拥有人心(按,前者侧重于得人而言,后者侧重于得心而言)。
老百姓,在于皇上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治理他们,奔赴财富的地方,就像水奔流向低下的地方,对于东西南北是没有选择的。那珠玉金银,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但是众人以之为贵,(是)因为君主使用它的缘故。这些东西作为物品,轻小容易收藏,(可以)放在手掌里,可以走遍全国也没有挨饿受冻的忧患。这使臣子轻易地背离自己的国君,而百姓轻易地离开自己的乡土,盗贼受到鼓励,逃亡的人得到容易携带的轻便资产。粮食桑麻之类的农产品生长在地里,成长起来在于天时,积聚起来在于力气,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几石的重物,一般人不能担负起来,(因而)不被坏人看重,(但)一天得不到它,饥寒就产生了,因此英明的君主把五谷看得很贵重而把金玉看得很轻贱。
现在一个五口人的农民家庭,他家为官府服役的人不会少于二人,他们能耕种的田不会超过一百亩。一百亩田的收成,不超过一百石。春季播种,夏季中耕锄草,秋季收获,冬季贮藏,砍伐柴草,修治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不能躲避风沙尘土,夏不能躲避酷暑炎热,秋不能躲避阴雨,冬不能躲避寒冷冰冻,一年四季,没有哪一天休息过。又有私人方面(相对公家而言)的送往迎来,吊念死者、慰问病人,抚养孤儿弱子等事都得包括在无日休息的四季之中,像这样辛勤劳苦。还又遭受水旱灾害,急迫地抽税,残酷地压榨,征收赋税没有一定的时间(按,意谓征收非常频繁,常常不在一定的时期来征收),早上命令,晚上修改。遇到备办,手头有粟米的就半价卖出,没有粮食的农民被索取与本
钱相等的高利息。于是有卖田卖屋、卖子孙来还债的人。而大的商人屯积货物,使利润成倍增长(即牟取暴利),小的商人开设店铺坐店贩卖,控制那些多余的,每天在市面上到处窥伺物价行情,趁着朝廷官府的急需,出售商品的价格必然加倍提高。所以他们男的不从事农业生产,女的不养蚕织布,穿的一定是华丽的锦绣衣服,吃的一定是精米鱼肉,没有农民的辛苦,却坐享种地所获得的利益。凭着富有,与王侯权贵交结往来,能力超过一般官吏的权势,(商贾之间)凭着个人的财力相互竞争。遨游千里,商人乘坐于马车往来于道路,络绎不绝,乘坐着坚实的车子,鞭赶着肥壮的马匹,脚穿丝鞋,身披丝绸长衣,这就是导致商人兼并农民,农民流离失所的原因。现在法律上把商人看得卑贱(即轻视之意),可是商人已经富贵了;把农民看得尊贵,可是农民已经处于贫困、卑贱的境地了。所以世俗社会所看中的(商贾),正是国君所轻视的人;官吏所瞧不起的(农民),却是法律所尊重的人。上下相反,上、下对务农、经商的爱憎态度相冲突,却希望国家富强、法制建立,这是不可能的。
当今的重要事情,没有什么能比使百姓从事农业生产更为重要的。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在于使粮食贵重。重视粮食的方法,在于利用粮食来体现赏罚。如今号召全国人民把粮食献给朝廷,使献粮的人得到受封爵位,可以免除罪刑。这样,富人有了爵位,农民有了钱,粮食得以流通。能够献出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有多余粮食的人。从有多余粮食的人手中得到一些粮食,供政府使用,那贫穷农民的赋税就可以减少,这就是所谓削减有余的来弥补不足的,命令一出,老百姓就会得到好处。(这样)符合老百姓的心愿,增加的好处有三点:一是国君需用的东西(这里指粟米之类的粮食)充足了,二是老百姓的赋税少了,三是鼓励农业生产。现在的法令规定:老百姓有战马一匹的人家,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徭役。车骑,这是国家的军备(战争需要的物资),所以给(他们)免除徭役。神农教导说:“有十仞高的石头砌的城墙,贮有沸水的城壕百步之遥,身穿甲衣的兵士百万,可是没有粮食,不能守住。”由此来看,粮食是治理天下的人最需要的东西,是治国安邦的根本要务。让老百姓交纳粮食,授予他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免除一个人的徭役,这与为国家提供战马所获得的功效相差太远了(意谓入粟比入马更重要)。爵位这东西,是皇上所专有的,只要皇上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拿来封赐给人们。粮食,是老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地里也没有穷尽。而得到高的爵位与免除罪刑,人们非常希望获得的。让天下的人将粮食送到边地,用这来得到爵位、免除罪刑,不超过三年,边塞的粮食就一定会多起来。
三元、多元教育理论分别是谁提出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文言文阅读是 《论贵粟疏》 新课程对基础教育要求是什么? 好像是这个题目来着。我也不晓得做。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对教师有什么标准?
我就填了个“因材施教”各位请忽略我。我教育学的课耳朵打蚊子去了。我不晓得填什么。 在古诗默写的时候,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死活想不起来,只好放弃了。 专业知识部分,选择题还是比较快速选择答案。后面两道问答题,我是摸不到风。
椽子 小篆 贴息 字帖 还有一个次我不记得我选的什么去了。反正我选的这个。
作文是 “新的起点”为题 好久没有写过作文了。随手写的。联系了地震 奥运 世博 一些实例,加了些古诗文在里面。 前面是二十分的综合,后面是语文试题。
作文是“新的起点”。 一篇文言文阅读,一篇现代文阅读,一篇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 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 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 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zi shao杀。当是时,楚兵冠诸 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 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 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
属焉。
默写时,杜甫的《旅夜书怀》、《登飞来峰》,还有一个是,气蒸云梦泽————————就是这三句。 诗歌赏析 兰溪棹歌 戴叔伦(唐)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1、本首诗描写的哪个季节的景物?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写的景物。 还有什么选加点字不恰当的,句子错误的。 还有一个新课标的起点是什么,这是填空题。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对教师有什么标准? 小学语文试卷较芙蓉区还是要容易一些。
古诗默写里还有一道题是:(),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杜甫的<<旅夜书怀>>填空 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__________是新课改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_________________ 教育的根本功能_________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