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资料(考试必备)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13:50: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呢?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缘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重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全国各校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我们党对“旗帜”这个称谓是相当慎重的,历史上只有三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讲过旗帜问题。第一次是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党的十五大,第三次是党的十六大,两次代表大会的主题和灵魂都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党的十七大上,又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写入新党章,这就从制度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立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4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调查研究中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20世纪30年代同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萌芽阶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时期。遵义会议以后,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是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阶段。

5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提出理论命题阶段。 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构建理论轮廓阶段。 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形成理论体系阶段。 第四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是丰富理论内容阶段。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同时,正式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个时期,是世界、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重大变化而适时作出的深刻的理论反映。

第一,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二,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三,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现实依据。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在此后十三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第一阶段:从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0年2月江泽民赴广东视察之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时期。 第二阶段:从2000年2月江泽民赴广东视察到2001年江泽民“七.一”讲话,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式提出、形成时期。 第三阶段:2002年“5.31”讲话到党的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一,“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一个辨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和基础;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总之,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前提和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旗子和灵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目的和归宿。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2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述了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逻辑与规律;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任务、指导思想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这些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之间有密切的内在的有机联系。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政治经济文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论断,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构成了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科学体系。

9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0 科学发展观提出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新世纪、新阶段的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11科学发展观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1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2.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早在1929年,毛泽东在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的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那些错误思想只是“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这里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提出了克服主观主义,防止“左”右倾错误的方法。 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成为实事求是的模范。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提出了“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论断。1941年5月,他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1942年,毛泽东又把实事求是题写给中央党校,作为校训。这既是中央党校的校训,实际上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党训。

1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第一次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并提。 在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的讲话中,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3

江泽民同志在新形势下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行了创造性升华。2004年胡锦涛强调求真务实精神,他说:“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所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系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深入地分析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根据中国的特殊情况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适合中国特点和时代要求的思想路线和斗争策略。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最主要的内容和要求,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反对和克服本本主义。 第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第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对客观实际采取科学的态度。 2.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全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态度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显著特色的“三大作风”之一。

在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从书本出发,靠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的教条主义;另一种是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的经验主义。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要吃透理论。二要搞清实际。

3.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精髓。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金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是辩证统一的,三者各有自己不同的内涵,又构成了统一的整体。

4.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 1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解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7,18,19,20) 17、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之所以说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因为它贯穿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特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资料(考试必备)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n9i640hqk8iiwn479h2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