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
1.宏观辨识和微观剖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 B.参加反应的
和
的微粒个数比是4:3 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只有
属于氧化物
C.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
D.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时3:20 解析:D 【解析】 【详解】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分别是镁和二氧化碳,生成物分别是氧化镁和碳,反应的方程式是:
点燃2Mg+CO2
2MgO+C,由此可知:A、由方程式可知,碳元素从CO2转化为C,镁元素从Mg转化为MgO,
碳元素和镁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错误;B、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是比为:2:1,故错误;C、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
和的微粒个数比和
都
是金属镁,由原子构成的单质,
属于氧化物,故错误;D、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是12:[2?(24+16)]=3:
20,故正确。故选D。
2.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30g
C.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解析:B 【解析】 【详解】
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故错误;
B、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30g,正确;
C、不知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多少,无法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故错误; D、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故错误; 故选B。
3.近年来有人提出了利用处理后的海水(主要成份是氯化钠溶液)吸收含二氧化硫的废气,该方法的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B.图中反应① 属于分解反应
C.反应③中,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没有变化 D.反应④中的反应物是两种酸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A、反应物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生成物中硫元素的化合价还是+4价,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故错误; B、根据生成物为氢氧化钠溶液、氯气、氢气,海水为反应物,则可在化学反
应式是2NaCl+2H2O式为:Cl2+H2
2NaOH+Cl2↑+H2↑,不符合分解反应的定义,故B错误; C、反应③的化学方程
2HCl, 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没有变化,故正确D、NaHSO3不是酸,是盐,故错误故选C
考点:工艺流程题
4.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与方法正确的是 A.CO(水蒸气): 通过浓硫酸洗气 B.CO2(HCl): 通过饱和NaHCO3 溶液洗气
C.NaCl固体(沙子):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 D.铁粉(锌粉):加入稀H2SO4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解析:A 【解析】
A.CO(水蒸气): 通过浓硫酸洗气,可以除掉水蒸气,得到纯净而干燥的一氧化碳;B.CO2(HCl): 通过饱和NaHCO3 溶液洗气,可以除掉氯化氢气体,但会引入水蒸气,应再用浓硫酸干燥;C.NaCl固体(沙子):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的是滤渣,要得氯化钠,应将滤液进行蒸发结晶;D.铁粉(锌粉):加入稀H2SO4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会导致主要成分铁被反应掉。选A 5.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蓝色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解析:A 【解析】 【详解】
A、干冰易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常用于人工降雨,故A正确;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B错误;
C、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反应会渐渐停止,故C错误;
D、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可以是氮气等,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理解和熟练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则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B.甲、乙两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3:16 C.物质丁的化学式是H2O
D.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由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及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是乙炔和氧气;由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2C2H2+5O2【详解】
A、该反应是乙炔和氧气发生了反应,属于氧化反应,选项A正确;
B、由反应的方程式可知,甲、乙两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2×2+1×2)×2]:(16×2×5)=13:40,选项B不正确;
C、物质丁的化学式是H2O,选项C正确;
D、反应前氧元素的化合价是0价,反应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选项D正确。 故选B。
7.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点燃 4CO2+2H2O。
A.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B.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 C.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D.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 解析:B 【解析】 【详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