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可用平衡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表示。
4.分离度R:定量分析时要求定量峰与其他峰或内标峰有较好的分离度R,一般R ?1.5,除另有规定。 5.理论塔板数n
(1)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n=5.54(tR/wh/2)2或n=16(tR/w),是柱效指标
(2)在选定条件下用供试品溶液或内标物溶液(规定项规定),测得理论板数n,如果n?规定的最小理论板数,应改变柱长、载体性能、色谱柱充填优劣,使n达到要求
(3) wh/2越小柱效越高。增加n来提高分离度,即使色谱峰变窄将两相邻峰分开
6.梯度洗脱:所谓梯度洗脱,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极性的溶剂在分离过程中按一定程序连续的改变,以改变流动相的配比和极性。
7.反相键合相色谱:在反相色谱中流动相得极性大于固定相得极性.洗脱次序为极性大得组分先洗脱,极性小得组分后洗脱
固定相—非极性键合相即键合相表面基团为非极性烃基,最常用得为十八烷基键合相(ODS键合相),但注意键合相的稳定性(pH2~7.5)及键合相的重现性
流动相:与一般液相色谱用流动相的要求一样。化学稳定性好,不与固定相发生化学反应; 必须与检测器相适应;对样品有适宜的溶解度; 粘度小,因为粘度小的溶剂可增加柱压并影响柱效。最广泛应用的流动相甲醇-水、乙睛-水、四氫呋喃-水
8.正相键合相色谱:正相键合相色谱中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洗脱次序为极性弱的先出峰,极性强的后出峰.正相键合相的分离机理有吸附合分配之分争,吸附过程是主要的相互作用。 正相键合相色谱中的固定相为极性键合固定相,主要是氨基、氰基键合相。
流动相:正相色谱流动相的选择原则和液-固色谱、薄层色谱的洗脱剂的选择大体相同,用非极性和弱极性的溶剂(如烃类溶剂)加入适量的极性溶剂(氯仿、醇、乙睛等,调节控制洗脱液的洗脱强度)。 9.离子对色谱:将离子对的液-液提取用于色谱中所形成的方法,即把与离子型化合物带 相反电荷的反离子加到流动相系统,使与被测的组分形成电中性的离子产物而达到分离.这种方法称为离子对色谱,可分为正相离子对色谱和反相离子对色谱。反相离子对色谱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广泛。 第四节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1.原理: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依据样品种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系数的不同而实现分离的一类液相分离技术
2. 装置:一个高压电源、一根毛细管、一个检测器及两个供毛细管两端插入而又可和电源相连的缓冲液贮瓶。 3.主要分析参数: (1)淌度与迁移时间
(2)电泳:荷电物质(离子)在电场中因受到吸引或排斥而引起的差速运动的现象 (3)理论塔板数与分离度 4.主要分离模式:
(1)毛细管区带电泳 (2)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3)毛细管凝胶电泳 (4)毛细管等电聚焦 (5)毛细管等速电泳 (6)毛细管电色谱 5.高效毛细管电泳的柱技术
(1)动态修饰毛细管壁 (2)毛细管内壁表面涂层 (3)凝胶柱荷无胶筛分 (4)毛细管填充柱 第五章 荧光分光光度法。
2.荧光法定量分析基本原理:,荧光是药物及代谢物等物质在吸收光能之后发射而出的,溶液的荧光强度和该溶液吸收光能的程度以及溶液中荧光物质的荧光量子效率有关。荧光强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实际测定的是荧光强度--F=kC。 3.一般测定方法的建立:
标准曲线法:知量的标准物质和供试品进行相同处理后,配成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溶
液,在测定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测定其荧光强度。以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以相应的荧光强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在相同条件下测定样品溶液的荧光强度,在标准曲线上求出样品溶液的浓度。
标准曲线制作方法:最大浓度的标准溶液做基础,强空白溶液的荧光强度读数调至0% 将该标准溶液的荧光强度的读数调至100%,然后测定标准系列中其他各个标准溶液的荧光强度 对照法:如果荧光的标准曲线通过零点,就可选择线性范围,用对照法进行测定。 第六章 免疫分析
1.免疫分析基本原理:免疫反应的本质是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反应,抗原只有遇到相应的特异抗体才能发挥抗原抗体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原抗体的结合通常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结果,需要通过向反应系统中加入标记物来显示反应结果,在标记物不影响免疫反应“决定簇”的前提下,被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仍能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由于抗原与
抗体(在生物药物分析中抗原相当于被测药物)结合时具有专一性和可饱和性,则可以利用被测药物(未标记抗原)与标记药物(标记抗原)之间竞争性地与抗体结合,建立药物浓度与响应值(RIA中为发射强度,FIA中为荧光强度)之间地函数关系,对生物样品地药物进行定量分析。
2.竞争抑制作用:若未标记抗原量增多则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地形成就会因受到抑制而减少;体系中地特异抗体量是一定的,有一定饱和量的结合点,当未标记抗原占有的结合点(量)多时,标记抗原的结合点就会相应减少,且减少的程度与未标记抗原的量(浓度)有关.这种特异的竞争性抑制的数量关系就是免疫分析地定量基础。 第八章 体内手性药物色谱分析 1.手性药物的专业术语与表示方法:
(1)手性药物的分子结构中含有n个手性中心,将产生2n个立体异构体,其中右2n-1个对映体,余者为非对映体.
(2) 对于手性药物常用的表达方式:左旋体和右旋体(对映体之间光学活性的差异);D和L系统(以标
准参照物的化学相关性来确定的);S和R系统(根据与手性中心连接的各取代基优先顺序决定的结构)
2.手性药物中对映体药效学差异
(1)对映体的药理作用相同 (2)对映体的药理作用不同
(3)一种具有治疗作用,另一种产生副作用
(4)两种对映体具有相同的治疗作用,其中一种产生副作用 (5)两种对映体作用互补
(6)一种具有药理活性,另一种无活性或活性很弱 3.手性药物中对映体药动学差异
(1)吸收:药物在体内吸收一般分为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头孢氨苄在体内是主动吸收,口服后仅有R(+)体被吸收
(2) 分布手性药物在体内立体选择性地与血浆蛋白/组织结合程度,将对药物动力学分布容积/总
清除率等参数产生影响.
(3)代谢:手性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具有立体选择性
(4)消除:手性药物在肾小球过滤过程中无立体选择性,但主动分泌过程中有立体选择性 4.手性药物拆分的意义
对于手性药物的安全和有效剂量方案的确定是很重要,采用药物分析方法测定生物体液中的手性药物,以评价其药理活性.药物动力学.毒理学等,会得出完全不同甚至错误的结论.以立体选择性方法
对单个对映体进行测定,研究其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间的关系,分别评价单个对映体的药理.毒理.药物动力学和不良反应等.临床上服用消旋体药物后进行药物检测时,分别检测各对映体的血药浓度,如果只测定两个对映体的总浓度,不但失去临床指导意义,而且还可能对临床合理用药造成误导.可见手性药物的立体选择性测定是必不可少的. 第九章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进行这样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种:色谱-红外光谱\\色谱-核磁共振谱\\色谱-质谱联用.其中色谱-质谱联用在药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色谱-质谱联用仪
(1)色谱仪 接口 质谱仪 电子系统 记录系统 计算机系统
(2)色谱仪与质谱仪的联机由接口连接,接口是色谱-质谱的关键部件
(3)接口的作用:除去流动相分子,浓集和气化样品,接口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性能优劣.
体内药物分析习题
1、体内药物分析主要与哪几门学科关系密切?
2、RIA、FID、ECD、NPD、GC-MS、UV、GC、HPCE、NP-HPLC、RP-HPLC分别函指什么? 3、荧光分光光度法的猝灭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比较反相键合相色谱与正相键合相色谱 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6、体内药物分析的对象、任务及特点 7、如何处理生物样品中蛋白质?
8、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设立与建立的一般步骤 9、内标物应具备的条件及选择原则 10、 气相色谱仪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11、 体内药物分析最常用且易获得的分析样品是什么? 12、 生物样品处理方法选择的一般原则
13、 手性药物中对映体药效学差异主要表现哪六个方面? 14、 气相色谱法中检测器有哪几种? 15、 何谓抗原决定簇?
16、 生物样品中待测组分浓集的必要性及浓集的两种方法 17、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设立的主要依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