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装置
CuSO4 溶液
实验原理
△
Fe(OH)3 胶体
①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即当光束通过胶体时,会产生光亮的通路。 ②氢氧化铁胶体制备:FeCl +3H O===Fe(OH) (3 2 3 胶体)+3HCl。
蒸馏水、CuSO 4 溶液、泥水、水、FeCl 3 饱和溶液;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烧杯、胶头滴管、 激光笔(或手电筒)。
①取 3 个小烧杯,分别加入 25mL 蒸馏水、25mL CuSO4 溶液和 25mL 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 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 5~6 滴 FeCl3 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 察制得的 Fe(OH) 3 胶体,并与 CuSO 4 溶液和泥水比较。 ②把盛有 CuSO 4 溶液和 Fe(OH) 3 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 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③将 Fe(OH)3 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①当光束通过 CuSO 4 溶液时,无光路现象出现。当光束通过 Fe(OH) 3 胶体时,可以看到形成一条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光亮的通路。
②将 Fe(OH)3 胶体过滤后溶液仍呈红褐色;将泥水过滤后得到澄清溶液。
------------------------------------------------------------------------------------------------------------------------------- ①氢氧化铁胶体制备注意事项:a.自来水含有电解质等,易使胶体聚沉,需用蒸馏水制备。b.FeCl3 溶液要求是饱和的,是为了提高转化效率,若浓度过稀,不利于 Fe(OH)3 胶体的形成。c.可稍微加 热沸腾,但不宜长时间加热,否则胶体会聚沉。d.边滴加 FeCl3 饱和溶液边振荡烧杯,但不能用玻 璃棒搅拌,否则会使 Fe(OH)3 胶体微粒形成大颗粒沉淀析出。 ②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实验用品
实验步骤
实验说明
实验名称 08 离子反应(必修 1,P31-P33)
实验装置
Na SO +BaCl ===BaSO ↓+2NaCl(Ba2+SO24 ===BaSO 4 ↓); 2 4 2 4
实验原理
- 2CuSO +2NaOH===Cu(OH) ↓+ Na SO 4 2 2 4 [Cu+2OH ===Cu(OH)2↓];
+
+-
NaOH+HCl===NaCl+H2O(H +OH ===HO);
2
+ -
Na CO +2HCl===2NaCl+H O↑(CO2O+CO 2 ↑) 2 3 2 +CO 2 3 +2H===H 2
-+
实验用品
Na SO 2 4 溶液、KCl 溶液、BaCl 2 溶液、NaOH 稀溶液、CuSO 4 溶液、稀盐酸、Na CO 2 3 溶液、酚酞溶 液;试管、胶头滴管。
①向盛有 2mL Na SO 2 4 溶液的试管里加入 2mL 稀 KCl 溶液。 ②向盛有 2mL Na SO 2 4 溶液的试管里加入 2mL BaCl 2 溶液。
③向盛有 2mL NaOH 稀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2mL 稀盐酸,观察现象。
实验步骤 ④向盛有 2mL CuSO4 溶液的试管里加入 2mLNaOH 溶液。
⑤向盛有 2mL NaOH 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向试管里慢慢滴入稀盐酸,至 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⑥向盛有 2mL Na CO 2 3 溶液的试管里加入 2mL 盐酸。
①无明显变化。②产生白色沉淀。③无明显变化。④产生蓝色沉淀。⑤红色褪去。⑥有无色无味 的气体产生。
①离子反应特点:离子反应总是向着某种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②复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a.生成难溶的物质,如生成 BaSO AgCl、CaCO Fe(OH) Cu(OH) 4 、3 、3 、等沉淀。b.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如生成 CO 2 、SO 2 、H S 2 等气体。c.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 生成 H2O 等。
2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名称 09 钠与氧气的反应(必修 1,P47-P48)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实验用品 实验步骤
4Na O ===2Na O 2Na O ====Na O + + 2 2 ; 2 2
点燃
2
钠;滤纸、小刀、镊子、表面皿、坩埚、泥三角、铁圈。
①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这时可以看到钠的真面目。 观察钠的表面的光泽和颜色。新切开的钠的表面在空气中会不会发生变化? ②把小块钠放在坩埚上加热,有何现象?
①钠的新切面呈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在空气中很快变暗。
②钠先熔化为银白色小球,然后燃烧,火焰呈黄色,最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钠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小,熔点低。常温及加热条件下与 O2 都容易发生反应,说明钠比铁、铝、 镁等活泼得多。
①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防止与氧气、水等反应。②未用完的钠必须放回原试剂瓶。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说明
实验名称 10 铝与氧气的反应(必修 1,P48)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实验用品
4Al 3O ===2Al O + 2 2 3
;
△
4Al + 3O ====2Al O 2 2
3
铝箔;坩埚钳、砂纸、酒精灯。
①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②再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除去表面的保护膜,再加热 至熔化。又有什么现象呢?
铝箔熔化,失去光泽,熔化的铝不滴落,不燃烧。
①氧化膜能保护铝,Al O 2 3 的熔点比铝的高,包在铝的外面,熔化的铝不滴落。 ②铝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快又生成一层氧化膜。 将铝粉撒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可观察到铝的燃烧。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说明
实验名称 11 钠与水的反应(必修 1,P49-P50)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实验用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说明
2Na+2H O===2NaOH+H ↑ 2 2
钠、水、酚酞溶液;滤纸、小刀、镊子、表面皿、烧杯。
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投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 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光亮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且很快消失,溶液变红色。 钠的密度比水小,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反应剧烈,产生 H2 和 NaOH。 ①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防止与氧气、水等反应。 ②未用完的钠必须放回原试剂瓶。
③金属钠着火,不能用水(或 CO2)灭火,必须用干燥的沙土来灭火。
实验名称 12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必修 1,P50-P51)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实验用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说明
3Fe+4H O(g)=====Fe O +4H 2 3 4
高温
2
还原铁粉、肥皂水;湿棉花、试管、酒精灯、导管、蒸发皿、铁架台、镊子。
用镊子将一湿棉花团塞入试管底部,用药匙向试管中部加入适量还原铁粉,塞紧带导管的橡皮塞, 将导管浸入肥皂水液面下,加热试管,一段时间后用火柴点燃肥皂泡,观察现象。
红热的铁粉与水蒸气反应产生气体,蒸发皿中产生大量肥皂泡,用火柴点燃肥皂泡,听到爆鸣声, 反应后试管内的固体仍为黑色。
铁不能与冷水、热水反应,但能与高温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
①酒精灯上加一个金属网罩是为了集中加热,提高温度,也可以使用酒精喷灯代替酒精灯。 ②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从肥皂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实验名称 13 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必修 1,P51)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实验用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说明
2Al+6HCl===2AlCl +3H ↑;2Al+2NaOH+2H O===2NaAlO +3H ↑ 3 2 2 2 2 盐酸、 NaOH 溶液、铝片;小试管、酒精灯、木条。
在 2 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 5mL 盐酸和 5mL NaOH 溶液,再分别放入一小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 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入 2 支试管口,你看到什么现象?
试管中有气泡冒出,铝片逐渐溶解,刚开始反应较慢,后来渐渐加快;将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 时发出爆鸣声。
铝与盐酸、 NaOH 溶液都能发生反应,且都能产生 H2。
酸、碱、盐等可直接侵蚀铝的保护膜及铝制品本身,因此铝制餐具不易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 性、碱性或咸的食物。
实验名称 14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必修 1,P55)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实验用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2Na O +2H O===4NaOH+O ↑ 2 2 2 2
水、过氧化钠固体、酚酞溶液;试管、木条、试管。
把水滴入盛有少量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 用手轻轻摸一摸试管外壁,有什么感觉?然后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有什么现象发生? 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用手轻摸试管外壁,感觉试管壁温度升高。向试管 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现象为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生 O2 和碱性物质,同时放热,过氧化钠有漂白性。
①Na O 、H O 2 2 2 2 有强氧化性、漂白性,可杀菌消毒,也可使有机色素(酸碱指示剂、花草等)褪色。 ②可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少量 MnO2,产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还 有没分解完全的 H O 。 2 2 ③可以利用 Na O 2 2 与水或 H O 2 2 与 MnO 2 反应制备少量氧气。
实验说明
实验名称 实验原理 实验用品
15 碳酸钠、碳酸氢钠溶解性的探究(必修 1,P56)
Na CO +H O 2 3 2
NaHCO +NaOH,NaHCO +H O 3 3 2
H CO +NaOH 2 3
Na CO 2 3 固体、NaHCO 3 固体、酚酞溶液、水;试管、胶头滴管。 在 2 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 Na CO (各约 1g)。 2 3 和 NaHCO 3
①观察二者外观上的细小差别。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观察现象。用手摸一摸试管底部,
实验步骤 有什么感觉?
②继续向试管内加入 10mL 水,用力振荡,有什么现象? ③向试管内滴入 1~2 滴酚酞溶液,各有什么现象? ①Na CO 2 3 为白色粉末;NaHCO 3 为细小的白色晶体。
②Na CO 2 3 完全溶解,溶液变红色;NaHCO 3 部分溶解,溶液变浅红色。
①水溶性:Na CO 。 2 3 和 NaHCO 3 都能溶于水,溶解度大小比较:Na CO 2 3 溶解度大于 NaHCO 3 ②水溶液酸碱性:Na CO 、NaHCO 2 3 3 水溶液都呈碱性。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名称 16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对比实验(必修 1,P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