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参考答案: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不对。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干旱或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 (三)生物与土壤(板书)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1小题。 1、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参考答案: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土壤的表层为有机质(腐殖质),它是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最主要原因,是土壤的本质属性。阅读课本思考回答:土壤的有机质是怎么形成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以枯枝落叶和残体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地表 (四)地形与土壤(板书)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发育土壤厚坡度 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 度 - 5 -
陡峭的山坡 平坦的地方 坡温度状况 向 阳坡 阴坡 较快 较慢 薄 深厚 水分状况 接受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况蒸发量较大,水分状况好 接受太阳辐射能少,温度状况差 差 蒸发量较小,水分状况好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2、3小题。
2、比较说明在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
参考答案: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并在比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
3、查阅资料,说一说黄土高原土壤的性状和成因。
参考答案:黄土高原的黄土疏松多孔,质地均匀,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它是第四纪历史时期长期的堆积物。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黄土堆积之后,又受流水等影响,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
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板书)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 6 -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4小题。 1、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说一说水稻土的性状和成因。
参考答案:水稻土是人类生产形成的特殊土壤。它可以发育在各种自然土壤上。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大土块散碎,在土粒之间、微团聚体之间还闭蓄着一部分气体,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发展。另外通过增施河泥,建造粘重的土壤质地,以利蓄水种稻。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板书)
【举例分析】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这是因为: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三、板书设计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二)气候与土壤 (三)生物与土壤 (四)地形与土壤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 7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