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
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过程为“原吞to be”)
增殖分化 浆细胞 抗体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 增殖分化 侵入细胞的抗原 T细胞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暴露的抗原会被抗体(和体液免疫的相互协作)或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第一次接触不会有过敏反应)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简称AIDS,病毒简称HIV)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文科生了解)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促进效果不同或抑制效果不同)
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时,
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所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也不同。
3、曲线在A’、B’、C’点以前的部分分别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芽、茎
的不同促进效果,而A、B、C三点则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促进根、芽、茎的生长素最适浓度依次为10-10mol/l、10-8mol/l、10-4mol/l左右),AA’、BB’、CC’段表示促进作用逐渐降低,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相应的器官无影响,超过A’、B’、C’点浓度,相应的器官的生长将被抑制。)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
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区别于根的正向地性、茎的负向地性:
生长素浓度:A=B<C=D,但对根而言,A点促进生长,C点抑制生长,所以根向下弯曲;而对茎,B、D点都促进生长,但D点的促进作用大,故茎向上生长(可对照课本P50的图理解)。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
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 芽 > 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
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
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8、赤霉素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生长。 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
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
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1、种群特征 增长型 年龄组成 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
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
能力强的动物) ......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把曲线图纵坐标改成种群增长率,图形又会变成怎样)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区别种群密度)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7、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蚤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8、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 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
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态系统的 蓝藻/硝化细胞
组成成分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
1、结构 如:蚯蚓为分解者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最高
营养级动物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
营养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