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 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费希纳/冯特/缪勒/艾宾浩斯/铁钦钠)、发展(行为主义/信号检测理论/认知心理学) 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伦理
1、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在进行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自始至终都应该奉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⑴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⑵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⑶保护被试免遭伤害;⑷保密原则
三、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1、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课题选择(需要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文献查阅(倒查法/质量高/一手资料/不同观点文献) 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提出问题(应明确自变量/因变量/交互作用)、研究假设(有一定科学依据/有一定推测性)
3、实验设计与实施
考察行为内容/定义总体和样本/选择变量/操作定义/预测结果、被试取样分配/实验材料/执行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进行整理/审核/并剔除无效数据、选用适当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5、研究报告的撰写:题目、关键词、摘要、前沿、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
一、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费希纳的贡献,1860年,费希纳出版了《心理物理学刚要》,为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贡献有:1、提供了测量人的感受性的多种心理物理学方法;2、提出了感觉“阈限”的概念;3、提出了“负感觉”的概念。
冯特的贡献:1862年,冯特出版了《对于感知觉的贡献》,冯特在书中正式提出了“实验心理学”的概念,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是近现代心理科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
缪勒的贡献:1872年,缪勒在《感觉的注意学说》中对感知觉的心理学问题进行了研究,1878年,发表论文《心理物理学基础》一书,对恒定刺激法提出了新的见解。
艾宾浩斯的贡献:1885年,《记忆》对记忆做了实验研究还提出了关于颜色知觉的学说。 铁钦钠的贡献:1901年,铁钦钠出版了《实验心理学》,在建立独立和完整的实验心理学体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1、行为主义与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1913年,华生在《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学》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行为主义学说。主张:①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②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③否定遗传和神经中枢对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得的
斯金纳是新行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强调操作性强化对刺激-反应关系建立的影响。
2、信号检测论与现代心理物理学
1967年,奈赛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三、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伦理包括的两方面:一是公正对待实验对象——人或动物;二是研究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
第二章 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观察/记录/测定心理
现象
二、心理学实验与理论
1、实验范式:指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
2、实验逻辑:将其他可能存在的环境变化因子控制在不变的水平,而是否引起人的心理现象是因为是否接受了实验处理,由此可以证实因果关系
3、实验与理论的关系: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而实验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材料。一切实验研究都是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基础的,而心理学理论假设的建构又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
三、心理学试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种类(刺激、环境、被试、被试暂时差别)、控制(操作性定义、检查点、仪器、刺激呈现方式) 2、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种类(正确性、速度、概率、强度)、控制(操作性定义、反应指标的特征、反应指标的平衡)
3、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额外变量(主/被试、设计、环境、数据处理)、控制(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四、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前实验设计设计与事后设计:单组后测、单组前后测、固定组比较(无前测/非随机)、事后设计(相关研究、准则组设计)
3、准实验设计:时间序列、相等时间样本、非等组前后测(非随机)、非等组前后测时间系列、修补设计
4、真实验设计: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完全随机多因素实验设计、随机区组设计(统计方法、相关样本)
五、实验研究的效度
1、内部效度:
自变量/因变量/关系的明确程度、影响因素(历史/成熟/被试选择及分配/测验/磨损/统计回归) 2、外部效度
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影响因素、(实验情景人工化/样本缺乏代表性/测量工具的效度) 3、构思效度
对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思的准确性、操作性定义、影响因素(理论构思代表性过窄或过宽) 4、统计结构效度
统计方法引起/统计结论有效性程度、影响因素(统计检验力/统计前提条件/测量工具信度)
一、心理学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或操纵某些变量,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1、经典的实验范式:爱荷华博弈任务、剑桥博弈任务
2、实验与理论的关系:一方面,心理学实验需要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心理学理论也需要实验的检验。
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1、变量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事物或事物的特征。 2、自变量的种类:可操纵的自变量和不可操纵的自变量(主试是否可以操纵);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刺激来源)
自变量的操纵:⑴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⑵确定处理水平;⑶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⑷控制呈现刺激的方式。
3、因变量的类型及其观测:常见的因变量的类型:反应的正确性;反应的速度;反应的概率;反应
的难度;反应的次数;反应的强度以及量表分数和评定分数
一个好的因变量的要求:第一,具有有效性、敏感性和可信性;第二,观测因变量的方式要适当(常见的因变量的观测方式有:生理测试、行为测试、言语测试)
因变量的选择应注意:首先,参考前人有关研究中所用的因变量及原因,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其次,考虑试验中的被试情况、自变量、任务、所用仪器等;再次,考虑因变量的有效性、敏感性和可信性;最后,注意实验反应指标之间的相互制约,彼此联系的关系。
4、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额外变量的主要类别:随机的额外变量和系统的额外变量
从误差来源划分:⑴来自被试方面的额外变量;⑵来自主试方面的额外变量;⑶来自实验设计方面的额外变量;⑷来自研究实施环境条件方面的额外变量;⑸来自数据处理方面的额外变量
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⑴消除法;⑵恒定发;⑶平衡法;⑷统计控制法 三、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指研究者针对需要验证的实验假设,为有计划地搜集观察资料而预先建立和依据的工作模式。
良好的实验设计满足两个标准: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内部效度指实验变量能背精确估计的程度;外部效度指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背概括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
㈠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
1、单组后侧设计:只有一个实验组,没有控制组,对实验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然后得到后测成绩,基本模式为: X O
实验处理 观测值
2、单组前测后侧设计:这是对单组后侧设计的一种改进,在实验处理前增加了前测。 其基本模式为: O1 X O2
3、固定组比较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有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被试,但被试不是随机抽取和分配的,
而是在实验处理前就已经形成的。
其基本模式: 实验组 X O1
控制组 2
O
该设计使用了控制组,增加了实验的内部效度,最大缺点是被试不是随机选择的。
4、事后设计:指所研究的现象已经发生之后对其发生原因进行追溯;包括相关研究设计和准则组设计
㈡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是介于前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研究设计,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1、时间序列设计 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3、非等组前后测设计 4、非等组前后测时间系列设计 5、修补设计
㈢真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的本质特征在于对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实验设计中综合运用了随机取样、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
1、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也加被试间设计,它的基本特点是,研究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类型有:
⑴单因素完全随机后测设计:基本模式,
实验组 R1 X
O1
控制组 R2 O2
其中R表示随机抽取的被试
⑵单因素完全随机前测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 实验组 R1 O1 X O2 控制组 R2 O3 O4
⑶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也叫“重叠实验设计”,即把上面的后测设计和前测后测设计结合起来
的一种实验设计,分别有两个实验组和两个控制组。
其基本模式 实验组1 R1 O1 X O2 控制组1 R2 O3 O4 实验组2 R3 X O5 控制组2 R4 O6
2、完全随机多因素实验设计
其特点是研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每个自变量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 研究者随机抽取被试分成若干同质的组,然后将每一组被试随机分配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如果试验中有三个因素A/B/C,因素A有2个水平,因素B有3个水平,因素C有2个水平,则试验中含有2×3×2个处理水平结合,相应的也就需要12组被试。
可以考察实验的主效应、交互作用和简单效应。主效应指每个自变量单独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交互作用效应指当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大小因其他自变量的水平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简单效应指一个自变量的各个水平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上的效应。
3、随机区组设计 四、实验研究的效度
㈠内部效度:效度指一项测验测到所要测量的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程度。内部效度指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明确程度。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有:①历史 ②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 ③被试的选择和分配 ④测验 ⑤被试的亡失 ⑥统计回归 ⑦仪器的使用 ⑧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
㈡外部效度:外部效度指实验的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的总体、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或可推广性。一般而言,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即内部效度低的实验研究,外部效度也不会高;而内部效度高的研究,外部效度不一定高。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有:①测验的反作用效果。②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 ③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 ④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
㈢构思效度:构思效度指关于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思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论时的定义的一致性程度,也即对所研究的特质在理论上构思的全面性。
影响构思效度的因素:1、操作化前对构思的分析不够完整,导致对概念具体操作选择上的片面。2、单一操作的偏差 3、单一方法的偏差 4、被试的“要求特征”,即被试在实验过程对结果的猜想 5、被试对被评价的不安感会影响构思效度 6、实验者的期望效应 7、混淆的构思和构思层次 8、不同处理的交互影响 9、测试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10、构思与构思之间有限制的推广力 ㈣统计结论效度:统计结论效度指由于统计方法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
影响因素:1、统计检验力低 2、所采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 3、多重比较和误差差异 4、测量工具的信度 5、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 6、实验环境中,不确定非相关事件的影响 7、被试的随机差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