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作文训练
作文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有一天,子路问孔子:“您和我,谁比较适合带兵打仗?”孔子指着自己回答:“我适合。”子路反问道:“您不是常说我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还勇于不敢!”
(2)《道德经》第七十三章曰:“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意思是:一个人无所顾忌,则充满凶险;有所顾忌,则稳妥灵活。
【解析】
以上对话,发人深思。对话中的“勇于不敢”深层含义: (1)“不敢”——指出人要心存敬畏,敬畏良心,敬畏天理,敬畏法度。 (2)“不敢”——告诫每个人能自警自省,守住做人底线或本色。 (3)“不敢”——还是一份深谋远虑,是审时度势,是善于“察言观色”“因势利导”的智慧和境界。
(4)勇于“敢”和“不敢”——做人做事,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事实上,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是有所“敢”有所“不敢”的,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事例1】
有一次,一家食品企业请赵普去主持一个产品推介会,最高价开到了一小时20万元,但赵普一口拒绝了。有朋友不解地问赵普:“这么多钱,你为什么不去呢?”赵普答:“现在食品行业监管这么差,食品安全问题这么严重,这家食品公司的产品质量到底怎么样,我一无所知,我可不敢答应他们参加什么产品推介会。他们产品质量一旦出了问题,别人如果知道我赵普竟还给他们吹嘘过,还不把我骂死!况且,为自己根本不了解的食品做推介,也有悖我的良心……”
赵普“不敢”参加推介会,既是对人性贪婪的遏制,也是对良心和责任的坚守。 【事例2】《明史·杂俎》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向大臣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最快活?众人各抒己见,都不能令朱元璋满意,这时,一名叫万钢的官员奏道:心中有法度的人最快活。朱元璋听后,连声叫好。心中有尺度,不敢乱来,与怯弱是不同的,它不是畏首畏尾,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它是为人处
世的重要准则,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 【事例3】
台湾商人黄志强曾在新竹开了一家蛋糕店,尽管他对做蛋糕的每一项细节都精益求精,但生意还是不死不活,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有一天,一位朋友来他家做客,交谈的时候,朋友突然对他说:“你知道你的生意为什么做不旺吗?现在全市的蛋糕店都在蛋糕中添加一种新型添加剂,它能极大改善蛋糕的口感。你的技术就是再过硬,也比不上在蛋糕中放上一点这种东西!你要是需要这种添加剂,我帮你弄些来……”黄志强连连摇头:“我可不敢在蛋糕加这些违禁的东西,要是被警方发现了,店会被封门的,人还有可能蹲号子,到那时我一家老小怎么去生活啊?”朋友奚落道:“你太胆小了,别人都没事,难道就独独逮着你了?”但不管朋友怎么诱导、嘲讽,黄志强就是不愿接受朋友的建议。半年后,很多蛋糕店因违法使用添加剂被发现而遭取缔,黄志强的蛋糕店由于从未乱加食品添加剂被当地媒体报道,一时名声鹊起,生意兴隆。
作为一个商人,黄志强确实“胆小”,别人都在投机的时候,他仍老老实实做生意。但老实人最终并没有吃亏,顾客和市场给了他最好的回报。和“不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人的“敢”,不该做的事敢做,不该拿的钱敢拿,台上讲廉政台下搞腐败,置党纪国法于不顾,结果落得身败名裂、锒铛入狱。
什么是勇敢?一位作家这样说:所谓勇敢,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迎战不应该害怕的东西;二是敬畏应该害怕的东西。一个人面对假恶丑有不惧心、对真善美有敬畏心,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作文1:阅读下面一句话,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
派出的使者回来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军官待遇优厚呀。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听后点点头。
此时一位重臣站出来进一步解释:“城墙高,护城河深,易守难攻;财粮多,说明国富民强;军官待遇优厚,说明他们很投入战备。我们若贸然进攻,胜算不大!” 楚庄王微笑点头。
这时大臣宁国站出来发话:“我认为讨伐陈国,现在正是良机!” 楚庄王和众大臣皆惊讶。
宁国说:“陈国是个小国,人疏地少,却财粮积蓄很多,可见赋税沉重,君主一定会失去民心拥戴;城墙和护城河的修建,让老百姓力气衰竭,触发民愤,此时攻击,老百姓有可能助我之力;陈国钱财集中于军队装备,军队内部极易腐败泛滥,军官生活奢侈糜烂,必造成士兵和军官对立,失去战斗的凝聚力。所以,此时攻打陈国是最佳时机。”
听过宁国一番分析,楚庄王决定派军队去讨伐陈国。不出所料,不动一兵一卒,攻下陈国。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解析】:同样问题,使者、重臣和宁国却做出了不同的判断,听了他们的话,楚王也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启发我们:
(1)看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2)换一个角度,让视野开阔,才能统揽全局,出其不意,取得成功。 (3)兼听则明,智慧地选择才能成功。 【例文1】
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三鹿奶粉”事件警示之二 《 人民日报 》□本报评论员
大家可能没有忘记前几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今天我们剥开层层的表象,就可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最本质问题—— 一些企业职业道德的沦丧,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命运,更视国人的健康和生命如儿戏。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食品行业事关生命安全,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和资金,更要讲
道德和良心。然而,通览“三鹿奶粉”事件中一些企业的表现,有见利忘义的冲动,有明知故犯的侥幸,有心知肚明的“默契”,就是没有起码的道德良知约束。为追求利润,一些企业置婴幼儿生命健康于不顾,做出了让母亲泣血、令社会蒙羞的行径。这种行为重创了奶制品行业,更重创了社会的诚信机制。
我们痛心地看到,一些企业的“无德”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普通百姓对“问题奶粉”议论纷纷,不少消费者因此疑惧重重。连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有关部门雷厉风行深查原因、追究责任,正是因为这一事件损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挑战了社会文明的底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绝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行为,绝不允许基本道德的失守。
诚信是社会契约的前提,道德是商业文明的基石。作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是构成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也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我们放心走路,是因为我们相信车流会在红灯前停下来;我们安心睡觉,是因为相信屋顶不会无缘无故塌下来。没有这种基本的信任,社会就不可能正常运行;市场经济的基本秩序,也就无从存在。如果诚信缺失、道德败坏、是非不分、荣辱颠倒,文明底线失守,再好的制度也无法生效,再快的发展也会出问题。
“三鹿奶粉”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受“问题奶粉”影响,消费者对奶粉质量安全的信任度骤降,不仅奶制品企业产品销量大幅滑坡,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广大奶农也因企业减少原奶收购面临损失。沉痛的教训告诫企业家们: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必须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牺牲道德和消费者利益换取利润,最终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鹿奶粉”事件所暴露的道德缺失,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必须做到依法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