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税收归宿
一、名词解释 1.税收归宿
税收归宿(Tax Incidence)就是研究由纳税人承担的税负转由负税人来承担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说明特定税收负担最终是由哪些社会群体承担的。 2.一般均衡分析
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来研究税收归宿问题,主要是为了考察特定税收对某一市场发生“扰动”后,该税收对其他市场产生的“连锁反应”,即分析特定税收对整个经济社会福利变动的各种效应。 3.税契
税收引起的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和生产者得到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称为税楔(tax wedge)。 4.税负转嫁
纳税人是法律上的纳税主体,负税人是经济上的纳税主体。纳税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通过改变价格的方式将一部分或全部税收负担转移给负税人,这个过程称为税负转嫁(Tax Shifting)。
二、判断题
1.法律上的纳税主体,就是经济上的纳税主体。F
2.税收负担的税法归宿与其经济归宿存在着巨大差异,名义上的公平税收实际上可能有失公平,经济效率损失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研究税收归宿通常采取两种方法:局部均衡分析法和一般均衡分析法。T
3.在对商品征税的情况下,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分担税负担,分担比例取决于供需弹性,弹性较大者,相应承担较小的税负担。T
4.由于税收对整个经济社会福利变动的影响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就税收归宿进行一般均衡分析往往有助于确定税收对生产者的利润、消费者的效用,以及要素供给者收入的影响,对各种要素供给,特别是对资本与劳动供给的影响,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各社会群体的福利分配的影响,对不同代人的福利分配的影响,以及对上述各方面的综合影响。T 5.向垄断厂商征税一定会对经济社会总体带来较大影响。F
三、选择题
1.假设DD的函数为P=12-0.923Q,SS的函数为P=3+0.423Q;那么在政府征收从量税的情况下(如对每个商品课征1单位税收),税负担分配的结果是(C) A、生产者与消费者承担了相同的税负担
B、生产者比消费者承担了更大的税负担 C、生产者比消费者承担了更小的税负担 D、不确定
2.市场经济中税负担分配与转嫁的一般规则是(AC)。 A、供求双方弹性较大者,相应承担较小的税负担 B、供求双方弹性较大者,相应承担较大的税负担
C、供求双方如有一方为无弹性,则无弹性的一方将承担全部税负担 D、供求双方如有一方为无弹性,则另一方将承担全部税负担 3.两部门中的税收等价关系有(ABCD) A、tKF+tLF=tF B、tKM+tLM=tM C、tK+tL=t D、tF+tM=t
4.研究税收归宿问题,组别划分至关重要,没有科学的组别划分,很容易出现混乱。研究税收归宿一般采用以下哪几种划分方法(ABCD) A、按社会成员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划分 B、按生产要素划分 C、按收入水平划分 D、按地域划分
5.下列陈述为局部均衡分析的结论的是(ABC)
A、在对商品征税的情况下,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分担税负担,分担比例取决于供需弹性,弹性较大者,相应承担较小的税负担。
B、在征收要素税的情况下,要素供需双方共同分担税负担,分担比例取决于该要素的供需弹性,弹性较大者,相应承担较小的税负担。
C、生产者进行税负担转嫁的难易程度,往往还取决于市场结构,一般来说在垄断的市场条件下,生产者税负担转嫁比在自由竞争市场条件下更加困难。 D、经济体系中变量之间联系错综复杂,若要知道一种税收的完整影响,则需要找到它的所有结果。
6.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ABC)
A、一般均衡分析的重要性产生于经济体系中变量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迅速到来的第一轮效应常常为随后而至的调整所抵削。若要知道一种税收的完整影响,则需要找到它的所有结果。
B、增税或提高税率存在归宿“多轮”效应,减税的利益归宿也同样存在“多轮”效
应问题。
C、市场结构的划分是件很复杂的事情,因为表面上属于不同市场的产品之间有很大的可替代性,人们可以根据勒纳指数(Lerner index)来定义市场结构。 D、在有税收情况下垄断的市场结构对消费者有利。
四、简答与论述
1.试分析,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中,税收转嫁和税收归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答:在充分竞争市场假定条件对税负担转嫁、税收归宿的分析,同样适用于垄断市场条件。在垄断条件下垄断厂商对产品数量和市场价格有较大的控制能力,他们按照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原则来决定生产规模,以能够获得最大垄断利润为目标来确定销售价格。由于垄断厂商的边际收入曲线位于市场需求曲线的下方,其斜率为需求曲线斜率的2倍,那么和自由竞争的厂商相比,他们之间在(税前、税后的)产量与价格决定方面具有如下一些差异,如图所示:(1)税前垄断厂商能够把产量压得很低,而把市场价格抬得很高,垄断厂商的税前供给量Qm远低于非垄断厂商的税前供给量Q0,而垄断商品的税前价格Pm却远高于非垄断商品的税前价格P0。(2)税后垄断厂商则不能再更多地减少产量,也不能再更大幅度地提高市场价格,垄断厂商的税后供给量从Qm减少到QmT,相应的税后价格从Pm上升到PmT,而非垄断厂商的税后供给量则从Q0减少到Q0T,相应的税后价格也从P0上升到P0T,前者税后减产的幅度和税后价格上升的幅度均远低于后者。(3)相比之下,非垄断厂商通常能够比垄断厂商更容易地把税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因此承担了相对较小的税负担,而垄断厂商则要承担较大的税负担。仅就试图通过提高市场价格向消费者转嫁税负担来看,在可比情况下垄断厂商比非垄断厂商有更大的困难。因为价格的进一步上涨通常会带来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迫使更多的消费者退出该商品市场(或减少对垄断商品的消费),二是引诱其他生产者进入该商品市场参与竞争,两种情况最终将导致原有的垄断厂商对商品的垄断供给变得无利可图。但是,人们不能据此认为在有税收情况下垄断的市场结构对消费者更有利。其实在可比条件下,垄断商品的税前价格(Pm)通常可能也会高于非垄断商品的税后价格(P0T),即早在税收发生前垄断厂商便已经通过垄断生产方式占有了较大的商业利润(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消费者也早已因此遭受了较大的福利损失。
2.税收归宿研究中,采取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采取局部均衡分析法,各有何种意义?
答:研究税收归宿,通常采取两种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法和局部均衡分析法。一般均衡分析法认为,市场经济是各类市场(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市场等)组成的综合体,而各类市场还可以再划分为更具体的单个市场,如商品市场可以划分为食品商品市场、服装商品市场等等。所有这些市场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那么只要税收进入某单一市场,只要该市场供求状况(价格、产量)因税收发生变化,其他所有市场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做出反应,即进行相应的调整。换言之,只要税收使任何一个单一市场的均衡受到扰动,其影响就要扩散到其他市场,使其他市场供求状况(价格、产量)发生“连锁”反应。如果这些反应进一步对初始变动的市场发生“反馈”影响,则会继续对其他市场发生第二轮、第三轮等“连锁反应”。这种税收归宿分析方法的重要意义,是有助于全面揭示、解释税收对市场经济所产生的一般性均衡影响。但是,由于受税收影响的市场太多,逐一分析几乎没有可能,所以实证经济学在对税收归宿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时,也只好采取极为简化的“两市场—两要素—两产品模型”。局部均衡分析,则是在假定其他市场不变条件下,就税收对单一市场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即仅仅探讨税收对该市场供求双方的经济影响,并做出基本判断。相比之下,这种方法通常能够更方便地研究税负担转嫁、税收归宿的基本原理,更明确地阐释负担转嫁、税收归宿的主要规则。
3.简要分析对劳动和资本收入征税所产生的经济影响。
答:政府在对(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两类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收入进行课税时,必须深入研究税收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一般情况下,政府对劳动收入课税,那么厂商雇佣一个工人时就要支付较高的工资,在厂商不能完全进行税收补偿时,(通过减少对劳动需求的方式)必然将部分或大部分税负担转嫁给工人。税负担转嫁造成工人的实际收入(税后净所得)必然下降,劳动收入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劳动的供给。同样,政府对资本收入课税,那么厂商雇佣一个单位的资本就要支付较高的利息,在厂商不能完全进行税收补偿时,(通过减少对资本需求的方式)必然将部分或大部分税负担转嫁给资本所有者(储蓄者)。结果,资本所有者(储蓄者)的实际收入(税后净所得)必然下降,资本收入的下降会在相当程度上抑制资本的供给。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政府对劳动收入课税还会影响资本要素的供求变动,而对资本收入课税也会影响劳动要素的供求变动。例如,政府对劳动收入课税,导致工资成本提高,这可能会迫使厂商通过减产的办法来降低对劳动的需求。产出下降必然造成对资本需求相应的(但不一定是等量的)减少,进而造成经济社会资本要素的供给大于需求,资本收入在总量上会出现下降趋势。又如,政府对资本收入课税,导致资本成本上升,则通常会迫使厂商削
减投资以减少对资本的需求。投资减少,产出下降,必然也要减少对劳动要素的需求,进而导致经济社会劳动要素供给大于需求,劳动收入在总量上也会出现下降趋势。这样,政府无论对劳动收入课税,还是对资本收入课税,从经济需求角度看,都会相应增加厂商的生产成本,减少其利润,而从经济供给角度看,都会相应降低要素所有者的净收入。就是说,税收会同时降低经济社会对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进而降低经济社会的产出,对国民收入增长通常产生不利影响。当然,正常情况下,考虑到政府财政活动对经济社会总体发展带来的种种有利影响,税收的不利影响一般只具有相对性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