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做
------读《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有感 黄集中心幼儿园 庄元元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
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再如,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女子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读完这本书我在深深地反思着我自己的教育行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老师或者家长经常帮助孩子做着做那,嘴里说是为了孩子,其实我们不知道我们已经剥夺了孩子很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少了很多学习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养成孩子一种依赖别人的习惯。
我女儿四岁了,上小班,记得前几天女儿班上的老师布置了一个读书节作业让每个孩子和家长一起动手做一个书签,接到这个“任务”我和女儿都很兴奋,女儿喜欢和妈妈动手做手工她觉得很有意思。我呢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觉得可以大展拳脚在班上其他孩子和家长面前可以露一手了。我们买好了材料开始动手做了,刚开始做的时候女儿兴趣十足和我一起选图片,让我怎么画,在我身边出谋划策。可是粘贴时我发现女儿粘的实在是太难看了,严重影响我们的作品质量,
我把她手里的东西拿来自己粘了,女儿在旁边直喊:“妈妈让我来吧!”我只有一句,“你不会!”女儿很失望,做了两个书签以后女儿兴趣全无地对我说:“妈妈,我困了,我睡觉去了!”看着女儿的背影和做了一半的作品我也傻了。我在想:我都干了什么,那么有兴趣动手的孩子在我的“帮助”下竟然没了兴趣,我的“帮助”真的是帮助还是帮倒忙。在我的“帮助”下我剥夺了女儿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她觉得我们的作品没一点意思。我真的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了。我发现平时我的家庭教育中很多时候都是我在帮忙,女儿老师要求孩子们自己穿衣服,我为了早上上班赶时间帮她穿衣服;老师要求孩子自己吃饭我为了她不把衣服弄脏,喂他吃饭......时间一久就养成了女儿不肯自己动手的习惯,有时让她穿衣服吃饭她都说“妈妈来!”可是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听到我说女儿在家不肯自己吃饭还觉得很惊奇,在幼儿园明明吃的好好的啊!看来还是我的包办代替养成了女儿的不好习惯!
在平常幼儿园教学中我也发现很多家长和我们的老师为了所谓的“为孩子好!帮助孩子!”帮孩子做着做那,像我一样把孩子养成了一种依赖别人的习惯。所以面对孩子我想说:“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做!”
让孩子自己做,首先我们要更新我们的观念和意识,对孩子说 “我相信你,你能行!”放开手,给孩子自信,鼓励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要充分认识到有时我们的帮助实在磨灭我们孩子的自理能力,磨灭我们孩子的兴趣。其次,我们要静下心来耐心等待,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时间,让孩子有充足的动手动脑操作练习的机会,在这种动手操作中孩子也在学习。要有耐心,学会等待,不能因为孩子一次次的失败而说我来。再次我们要注意观察,对孩子的失败给予安慰,对孩子动手过程中的进步和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观察孩子的表现,为他们下一次的尝试提供指导和帮助。最后我们要对孩子每一次的尝试和成功说一句:“宝贝,你真棒!”让孩子发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再次动手的兴
趣,同时也培养了幼儿自己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了自己的自理能力,在这种尝试中我们和孩子都在进步。
面对“爱”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们让我们大声说“放开手,让孩子自己来!”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养儿育女让我们发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我们竟然愿意为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超越常人的事情。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父母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同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