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小学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 1) 口头言语方面
1要求学生正确发音.2要求学生掌握更丰富、更深刻、更准确的口头词汇。3要求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加完善。 2) 书面言语方面
低年纪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头言语能力。 10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
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表现为具体形象性。而小学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不自觉性。小学儿童思维发生转化的关键期在小学四年级(10~11岁),并且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成分会因为学科、教学内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平衡。 11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1) 提高儿童的言语能力 2) 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 3) 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4)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1) 发散思维训练 包括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训练 流畅性训练可具体分为:
用词流畅性训练、联想流畅性训练、观念流畅性训练、表达流畅性训练 变通性训练可具体分为:
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遥远联想变通性训练、问题解决变通性训练 独特性训练可具体分为:
命题独特性训练、后果推测独特性训练、问题解决独特性训练 (2) 直觉思维训练(3)形象思维训练 12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
1) 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2)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3)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13小学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1) 丰富儿童的表象2)利用生动的言语描述3)指导儿童阅读文艺作品4)进行想象训练
第七章 情绪与情感
第一题 填空题
1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要以某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
2人类早期的基本情绪及表现形式是先天遗传的;而个体丰富的情感体验、复杂的表现形式及对别人情绪情感的辨别,则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3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作用、动机作用、组织作用、交际作用。 4中等唤醒水平的愉快和兴趣情绪,为认知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 5面部表情(哭、笑等)、言语表情(声调、节奏等)和身段表情(姿势、动作等)最为重要。 6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7心境的主要特点是渲染性和弥漫性。
8由于在各种情绪状态中,最经常为人们所经历的是心境状态。 9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的特点。
10要调控激情,首先要转移注意力。其次是运用心理换位。第三,要用理智和意志去控制情绪,学会制怒。 11应激具有超压性和超荷性。
12应付应激事件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主动分心、改变情境、宣泄、寻求感情支柱、放松身心。 13按情感的内容、性质和表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类。
13
14道德标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道德感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5“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16美感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愉快的体验和直觉性。
17小学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很容易表现出来,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具体情景的支配。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的情感稳定性是比较差的。
18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身上,学前儿童那种容易冲动、外露、可控性较差的情绪情感特点。中、高年级儿童控制调节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
19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表现还是比较外露、易激动的,但其体验逐步深刻。 第二题 名词解释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2快乐是愿望得以实现、紧张状态解除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3愤怒是愿望不能实现并一再受到挫折,致使紧张状态逐渐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4悲哀是失去所热爱事物和盼望事物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5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6所谓渲染性,是指个体处于某种心境之中时,他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都会蒙上一层相应情绪色彩。 7所谓弥散性,是指心境不具有特定的对象,而是作为人的情绪的总背景起作用。 8激情是一种短暂而猛烈的情绪状态。
9所谓爆发性,是指整个激情的发生过程十分迅猛,大量心理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内喷薄而出、强度极大。 10所谓冲动性,是指个体处于激情状态时,往往失去意志力对行为的控制。 11应激是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12所谓超压性,是指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往往会在心理上感觉到超乎寻常的压力。
13所谓超荷性,是指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必然会在生理上承受超乎寻常的负荷,以充分调动体内的各种机能和资源去应付紧急、重大的事变。
14道德感是由道德生活的需要与道德观念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15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16美感是由审美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三题 简答题
1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情绪与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情绪通常是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侧重于机体的生理反应及其表现。 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侧重于心理感受和心理涵义。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短暂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持久性。
情绪具有冲动性,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比如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情感则比较内隐,显得更为深沉,而且常常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
人类的情绪和情感都是对需要是否满足所产生的体验。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感的产生伴随有情绪反应,情绪的变化又常常受情感的支配。 2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表现在哪方面?
情绪具有两极性。首先,表现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质。其次,表现为情绪的增力性和减力性。 第三,表现为情绪的紧张和轻松(紧张的解除)。第四,表现为情绪的激动和平静两种对立状态。最后,情绪的两极性还可以表现在强度上,即从弱到强的两极状态。 3人的道德感从形式上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
第八章 动机与意志
14
第一题 填空题
1动机是人类活动的原因和推动力。意志是人类特有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2动机学说:本能说、驱力说、需要层次说和认知理论。
3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的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人类的动机并非由客观刺激直接引起,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解释。 5最早研究归因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 6温纳的自我归因论。
7动机的性质可将人的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心理性动机包括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和学习动机。 8人类交往动机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这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此外是由于学习。 9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容指向性,可把学习动机划分为间接性动机和直接性动机。 10从动机起作用的大小来看,学习动机可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11一般来说,太强和太弱的动机程度都不利于学习,适中的强度是比较好的。 12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13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激励和维持,使我们采取并坚持与目的相符合的行为;二是抑制和阻止,即对不符合目标的行动(如有碍于听课的杂念和活动)加以抑制。
14无条件反射都不是随意的,但条件反射却不能说都是随意的。凡是随意的一定是条件性的,是高级、复杂的条件反射。
15困难包括外部困难和内部困难。
16意志的基本品质主要有四种:目的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17与目的性品质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与果断性品质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冒失。与坚韧性品质相反的是顽固性和动摇性。与自制性品质相反的是任性。
18意志的各种品质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密切联系着的,其中以目的性为核心、前提、其他品质相互渗透影响。 第二题 名词解释
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2成就动机是指个人追求上进以期达成希望目标的内在动力。
3交往动机是人渴望与人相处并表现亲近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
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6意志的目的性是指人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能认识到行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要求的品质。 7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作决定的品质。 8意志的坚韧性是指能够坚持行动目的,并能在行动中长期保持充沛精力和毅力的品质。 9自制性是指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的品质。 第三题 简答题
1成就动机的表现:
1) 希望成功与惧怕失败2)惧怕成功3)成长动机与表现动机。 2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通过多种教育与活动使小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
1)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2)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巩固和发展小学生的学习动机。3)创设各种
条件,满足或增强学习需要。
二)通过优化教学情境,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认识兴趣。
1) 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意义。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3)调节教学气氛,保持良好情绪。 三)利用外界诱因,强化学习动机。
1) 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2)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3)适当开展竞赛活动。
15
3意志行动是人所特有的,但并不是人的一切行动都是意志行动,意志行动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意志行动是自觉地确定目的的行动、随意运动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4意志行动的阶段? 1) 作出决定阶段
1动机斗争:双趋斗争、双避斗争、趋避斗争。2确立目的。3制定计划。 2) 执行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重要环节,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是中心环节。 5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1) 明确目的,增强责任感2)参加各种实践活动3)运用集体的力量4)加强自我锻炼5)正确对待逆境
第九章 能力
第一题 填空题
1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个性心理特征。
2技能可以分为狭义的技能和熟练技巧。狭义的技能是初级阶段的技能,它是指某种动作精力过一段时间联系之后达到会做的水平。
3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4智力技能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
5智力技能根据其内容和概括的程度,又可分为一般的智力技能和特殊的智力技能。一般智力技能是指观察技能、记忆技能、思维技能。特殊智力技能是指阅读技能、作文技能、计算与数学技能等。 6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
7大多数技能的掌握是先快后慢,经过停止不前的高原期,逐步达到熟练。 8一般的说,分散练习要比集中练习效果好。 9在一定范围内,练习动机越强,练习效果越好。
10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也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11按照能力发挥作用的范围不同,可以将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能力按创造性大小,可分为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根据能力发挥作用的领域,可以将能力分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2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等,其中以抽象概括能力为核心。 13独特性和有价值性是创造能力的两个基本特征。
14认识能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15社会交往能力是人在社会群体生活中,与他人相互交往,保持协调的能力。
16在知觉方面可分为综合型、分析型、分析综合型。在表象方面,有的人视觉表象占优势。在记忆方面,可分为视觉记忆型、听觉记忆型、运动记忆型和混合型。
17智力超常又称天才。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同龄儿童。 18智力低下是指智力落后于同龄儿童的一般水平或智力发展存在障碍的人。分为四类:轻度迟钝(智商在60~75之间),中度迟钝(智商在35~60之间),严重迟钝(智商在20~35之间),极度迟钝(智商低于20)。
19比纳——西蒙智力测验,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比纳首次用心理年龄,即智龄来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比奈——西蒙量表于1916年发表《斯坦福——比纳量表》,采用的智商的概念。所谓智商就是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率。IQ(智商)= 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 20比纳量表仅适用于0~15岁儿童。用同一种量表和公式,测量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成长的具有不同的实践经验的儿童,不可能得出比较一致的准确结果,容易产生偏见。单凭比率智商无法正确反映个体的智力水平。
21美国纽约大学著名医学心理学家威克斯勒于1934年开始创制新的智力测验量表,1939年发表了他的第一个量表。这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具有各年龄代表性的智力量表。 22特殊能力测验对职业选择和培养专门人才有重要意义。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