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
——以冷水江明礼实验学校为例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小教大专部578班 殷爱华 09510157839
摘要:本文分析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及习惯,主要通过了文献法并结合一些实例来进行阐述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习惯的问题,论证了小学低年级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及习惯的原因,探讨了解决小学低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及习惯的矫正策略,并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家庭和学校及社会关注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及习惯和心理,共同关注及呵护小学低年级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行为习惯、对策及培养。
小学阶段学习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这其中不仅将学习到基础知识,更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因此,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是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换点,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年级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实习的半年中,我担任冷水江市明礼实验中学小学部一年级(60)班的语文教学工作,通过切实经历我谈谈我的看法。
一、 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行为
1、课前准备不到位。不是忘记拿文具,就是忘记拿课本。孩子太依赖父母,不能独立自主,尤其在一年级学生的初入学的阶段教师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甚至在走进教室喊了起立之后都是在翻书包拿书找笔的,这种情况之下一般课堂的前5分是完全浪费掉了;
2、 预备铃响后,不能迅速安静下来。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一下课就像被放出笼子的小鸟。课间仅有的几分钟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来玩,等到上课的时候还意犹未尽,收不住心思刹不住车;还有低年级学生往往不能抓紧时间上厕所,
等上课铃响的时候,有的孩子会要求要去厕所。
3、 举手习惯差。所有的孩子生怕自己没被老师点到,有的站起来举手,有的边举手边喊:“老师,点我,我会” ,有的甚至边举手边离开座位冲上讲台,更多的情况是老师提问以后学生直接站起来说出心中的答案,没有举手意识;
4、没有良好的坐姿,站姿。有的跪在凳子上做作业,有的趴着看书做作业;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不能站直;
5、 不能很好的倾听。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想到就任意插嘴,或者直接嚷嚷出答案的。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的一大特征就是表现欲望强烈,总认为自己想的都是对的,别人说的都是错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
6、 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说话,做小动作,即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课本上,总爱说话,玩弄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东西,比如两手总是喜欢放在桌子下面,手上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甚至上课吃东西。普遍社会现象,大多数孩子早早的被送进幼儿园,在幼儿园散漫惯了,以至于进入一年级还没反应过来,把诸多坏习惯带进了课堂;
7、课堂作业马虎、应付、拖拉。课堂作业总是马马虎虎,不仔细,经常出现错误,能看出有明显的应付,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不完成作业的现象。课后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表现的拖拖拉拉,有的学生甚至记不住家庭作业。
8、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乱扔垃圾现象严重,比如随手丢纸屑、果皮等,特别是在早自习过后及美术课后,早餐袋和美术用品残骸满地都是。
9、有攻击行为,小学低年级男生普遍喜欢在课堂上拽女同学的辫子或是裙子,或是无缘无故的拍打同学,喜欢抢别的小朋友的红领巾、随便拿别人的铅笔等。
二、低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家庭问题行为或者社会问题行为的延伸,也可能是受同伴团体的不良影响,也可能是不良的课堂教学环境或教师的教学失策导致的,总之,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与学习、生活、社会风气等有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而不是由某种单一因素造成的。 1、学生因素
这一般和学生的年龄有关。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一般为6-8岁,由于心理发展
不成熟,各方面的认知水平不高,并且没有受到正确、规范、系统的指导,导致了其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有些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是故意的,只是不能自觉的自我调控。小学生活泼好动,时常会被课堂上的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或者事物所吸引。有时会心不在焉的做些小动作,有时会脱口而出,打断别人的谈话,不等老师说完问题,就抢着说出答案等等。这样急切行为不是敌意的、带有攻击性的,而是不由自主的、不能控制的行为。美国学者巴克利认为,抑制反应功能的发展性落后造成了儿童自我控制缺陷。人的大脑神经接受刺激产生必要的兴奋,但与此同时也要产生抑制,即抑制其他不必要的兴奋。但是儿童在接受刺激后,不能适当地抑制或延迟自己的反应,而是倾向于立即做出反应,这难免会出现问题行为。
大多数低年级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备受父母长辈的呵护,是祖父母手心里的宝贝,他们生活学习都是由家长一手操办的,这导致了他们的依赖性很强。 据以往的实习经验看,大约80%的学生上学时需要其父母为他们准备书包、文具,否则就会出现这个没带、那个忘带的情况;有60%的小朋友不会削铅笔;都是家长或是老师帮忙的;75%的孩子做作业的时候需要家长在旁陪同,一旦父母走开,他(她)就会开小差;小学低年级学生中有约5%的小朋友表现出父母不在身边陪同就不想上学,甚至情绪低落、哭闹等。
2、教师的因素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的失策直接相关,甚至有些问题行为还可能是教师直接造成的,因而决不能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完全看成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比如说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有的教师会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甚至滥用惩罚手段。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和沟通的过程,而惩罚给这个原本活跃轻松的过程蒙上了浓重的色彩,罩上了灰暗的阴影。课堂上,学生因担心遭受无端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有问题不敢举手,有见解不敢发表,有个性不敢表现,默默地接受着教师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在学生心里老师是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的,学生会想要在你面前表现想和你亲近,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而这种失策会导致在课堂外,学生对教师远而避之,至于跟教师亲近、游戏、活动,则连想都不敢去想。这种失当的管理
方法往往会激化矛盾,使个别学生的问题行为扩散开来,产生“病源体传染”效应。其实,滥用惩罚手段特别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还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怨恨情绪,诱发学生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
3、环境的因素
校外环境和校内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家访时了解到我们班上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孩子的父母是离异或者身亡的,这一部分孩子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得或孤僻退缩,或烦躁不安,或挑衅生事。教室内的布置杂乱,墙壁的色彩过于强烈和鲜艳,容易使儿童在课堂上兴奋好动,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听讲。现在很多学校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偏多,学生的个人活动空间相对受到他人挤占,这也是诱发学生好动争吵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一个主要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正确的引导能让孩子形成对学习的正确认识,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上课问题学生的形成与他们的家庭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低年级孩子年龄较小,模仿能力特别强,而很多不良习惯都源于模仿,孩子多次简单地重复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习惯。就拿我们(60)班来说,家长有的坏习惯孩子基本上也都会有,比如一些家长不文明的语言,小动作、沉溺于玩游戏、睡懒觉、随地吐痰等不良行为习惯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坏习惯的养成。这些大大小小的坏习惯在无形中成了孩子悄悄模仿的范本,还会不自觉的带进课堂,如果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这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的影响。
综合上述,造成学生上课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创建高效课堂。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的方法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孩子的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是需要慢慢养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行为习惯存在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课堂行为习惯尤其重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