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心理暗示的不同作用;认识到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对人的心态及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
2.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课堂活动,积极进行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能够运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表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所带来的积极情绪情感,认识到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作用,从而能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坦然面对挫折,让心理暗示为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服务。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到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对人的心态及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的具体方法。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学会克服消极的暗示,寻找积极的自我暗示,形成习惯,让内心变得更强大,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表现,促进自己不断进步。
三、教学方法:
游戏体验法、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练习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齐声宣读:
相互尊重、真诚开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目的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课堂责任感。)
(一)课堂导入(热身游戏):
首先,大家在我的指导下进行一个热身游戏。
指导语:现在请同学们保持舒适的坐姿,闭上眼睛,保持端坐,肩膀自然下垂。做三次深呼吸,让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放松下来。请将你的双手平伸于前方,掌心朝下,并使双手保持在同一高度。现在想象自己的左手牵着一个氢气球,氢气球慢慢地膨胀,变得越来越轻;而右手挂着一个很重的铅球,很沉很沉。不停地想象左手越来越轻,右手越来越沉……(一分钟过后),好,现在手别动,请同学们睁开眼睛。
大部分同学睁开眼睛时,会发现自己的左手比右手要高些。 老师:同学们,是什么让你的手臂悄悄的发生了变化呢? 学生反应:心理暗示
1
老师:这个游戏呈现了一个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心理暗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心理暗示的话题。
小结:心理暗示具有很强的力量,有时它可以替代实物,让我们在不知不觉间按照它的提示去思想和行动。
二、新课讲授: 课堂活动一:心理小品
旁白:炎热的下午,体育课结束,同学们满头大汗的回到教室。小峰口渴,拿出水杯。
小峰:“就这么点水了(1/3杯水),不够呀(一饮而尽)仍不停地说,渴死了,渴死了……”
旁白:小玲也拿出了水杯。
小玲:“还有水(1/3杯水),可以解解渴了(一饮而尽)说,舒服多了。” 差不多的水,小峰和小玲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心理暗示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自我暗示→唤起饱满的精神状态 →带来有效的行为 →好的结果。积极的暗示让我们做事学习更有动力,而消极的暗示就恰恰相反。那么,我们如何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课堂活动二:寻找日常生活中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 1、小组讨论: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有哪些?
2、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
3、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方法都挺好,下面是老师的一些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积极的言语暗示
说肯定的语言,避免否定和消极的词语。 头脑的反应是依据肯定的主张进行的。 “我能”、“我会”、“我可以” 不要使用“不”、“不行”、“不能” 我很放松。 我不愿意紧张。
不要对自己说一些负面的词语:“气死了”、“累死了”、“烦死了”等。 (2)积极的表情和行为暗示
对着镜子,把头抬起来,做成功的手势暗示自己。 (3)积极的想象暗示、放松训练 想象自己成功后的喜悦,成功的场景。 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幻想暗示:
2
指导语:想象你在一个宁静的花园里,清晨的雾气还没有散尽,阳光就开始抚摸你的脸庞 ,就像儿时母亲的手一样温暖和柔和。蝴蝶在花丛间翩翩飞舞,小鸟在树端啾啾鸣唱。清新的空气中飘来花儿的幽香,让你感到心旷神怡。远处传来飘渺的歌声。你躺在绿草如茵的大自然里,诗情画意,你被陶醉了,感觉自己仿佛在仙境之中。
(4)音乐暗示:
听欢快的音乐,令人放松、舒缓的音乐和让人兴奋的音乐。
视频欣赏:视频欣赏中的欢快的音乐节奏,以及激励昂扬的歌词给人以积极的影响。
小结:积极的暗示就是你隐形的翅膀,让你拥有希望和梦想。心理暗示最重要是重复,经常重复一种思想就会产生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
课堂活动三: 1、赞美同桌
写下同桌的优点(至少三条),轻拍同桌的肩膀,看着同桌的眼睛赞美对方。 2、为自己设计积极的自我暗示语。 提问学生,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积极的自我暗示语。 课堂总结:
你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充满信心、精神振奋的再
去做事情或学习!
这节课我们一起体验了心理暗示的神奇力量,总结出了积极心理暗示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大家能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加以运用。让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我们更多的成功体验! 热身游戏--- 感知暗示;心理小品,选择积极暗示;学会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
三、结束提升:
让我们一起满怀激情地朗读下面一段誓词: 我微笑、乐观、自信、坚强; 我轻松、积极、不卑、不亢; 我健康、豁达、心胸宽广; 我将百折不挠,去实现理想; 我要不断超越,走向辉煌,走向辉煌!
学情分析
1. 学生思维特点:
学生在思维特点上应普遍完成了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普遍具备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所以无论是积极暗示的作用,还是积极暗示的方法,我都希望同学们能自己生成答案,把在活动中体验,生成的知识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3
2.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在 “心理健康与我”章节中已经掌握了心理调适方法ABC理论,所以我认为在小组讨论这个环节,多数同学都能转化认知,获得新体验。 3. 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
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我评价不独立,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自我评价很不稳定,表现为对自己的评价在消极和积极之间很快转化,所以本课题设计的同桌互相赞美环节能促进多数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效果分析
本堂课的“同桌互夸”环节和“设计自我暗示语”环节,班级的大部分同学都真情流露。发自内心 的表达了对于班级同学的认可和良好人际关系的期待。同学们相互表达了对于对方的赞美和感谢,给予对方很多积极的暗示。
同学们互夸阶段那些美好的句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我感觉到他们之间难能可贵的友情,我看到了同学们一颗颗纯真的心,看到了他们不羁的外表下的善良与真诚。
课堂之外,我和同学们都收获很多:同学们可以敞开心扉,对彼此包容和理解;面对自我缺陷的勇气;克服心理障碍的果敢;面对老师和同学们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对自己的美好期望。让我更好的反思自我,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对他们进行更全方面的关心和理解。
教材分析
教材本部分关于学生自我意识的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而有关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的培养是其中重要的方面。现阶段的高中生,由于学业压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对自我的认识不足,容易产生自信心不足的问题。积极自我暗示的辅导是引导中学生对当前的自我认可、接受的态度。通过发展积极的自我体验并参加各种活动展示自己,从而获得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开设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的课程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心理暗示的不同作用;认识到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对人的心态及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
2.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课堂活动,积极进行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运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表现。
4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所带来的积极情绪情感,认识到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作用,从而能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坦然面对挫折,让心理暗示为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服务。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到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对人的心态及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的具体方法。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学会克服消极的暗示,寻找积极的自我暗示,形成习惯,让内心变得更强大,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表现,促进自己不断进步。
测评练习
活动一:
如何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提升信心,获取成功的信念?
活动二:
1、赞美同桌(至少三条优点)
2、设计一条积极的自我暗示语
(简洁有力、积极肯定、目标可行、不断重复)
首先通过“氢气球与铅球”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心理暗示的影响,引起他们兴趣;又通过心理小品给学生澄清积极心理暗示和消极心理暗示的区别及会引起的后果;再通过分组讨论学习生活中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方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总结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和技巧;最后学以致用,让学生设计自己的积极的自我暗示语。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参与度也比较高,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的分享,很多同学都表现的激昂。感觉这节课最大的优点就是实用性比较强。
自己的教学仪态不够优美,有些不必要的小动作,说话语速需要调整,需要多些训练。课堂用语和教学指令的传达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课标分析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对
5
于高中学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要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 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旨在通过活动和体验,让学生了解自我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巨大影响,学会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并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增强自信,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人生态度。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