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工业兴市”战略、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和谐荆州”建设力度加大。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增长的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据初步核算(下同),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3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增速创十年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6.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141.8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完成169.6亿元,增长1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6158元提高到6844元。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8:31.6:38.6调整到28.9:32.4:38.7,三次产业在当年GDP增长中所占份额分别为12.9%、41.0%、46.1%。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食品、家庭设备、文化教育用品、居住价格分别上升4.3%、1.0%、0.2%、5.5%,衣着、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工具价格分别下降0.8%、0.8%、1.3%。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3.4%。
劳动就业形势较好。2006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84.2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其中: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36.4万人,农村劳动力211.5万人。
据工商部门统计,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为31.58万人,比上年增加6.3%。
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3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06万人,“零”就业家庭再就业4886户。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待加强的方面:一是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二是资源约束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投资总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民增收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城市低收入群体生存状况有待改善。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国家扶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继续保持高涨,全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全市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为222.2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为120.2亿元,增长7.1%;林业产值为2.3亿元,下降2.3%;牧业产值为43.1亿元,下降2.3%;渔业产值为53.3亿元,增长2.5%。
粮食生产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20.4万亩,比上年增加31.9万亩,增长4.6%,其中早稻面积略减,夏粮、中稻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全年粮食总产321.5万吨,比上年减产0.2%。其中:夏粮27.7万吨,增长26.2%。早稻41.0万吨,增产9.4%。中稻因稻飞虱影响受灾严重,总产187.5万吨,减产5.7%。晚稻49.3万吨,增产2.2 %。
棉花生产喜获好收成。全市棉花种植面积143.5万亩,增长3.6% 。总产量比上年提高20.2%,达到14.9万吨。
油料生产基本稳定。全市油料面积332.4万亩,比上年减少2.6%,油料产量45.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蔬菜产量有所增长。蔬菜总产232.1万吨,比上年增产5.9万吨,增长2.6%。全年水果(包括果用瓜)总产20.6万吨,比上年增产19.4%。
牧业生产波动较大、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肉类产量30.0万吨,比上年下降1.6%;生猪出栏331.0万头,比上年下降3.9%;年末生猪存栏215.6万头,下降3.9%。家禽出笼3708万只,增加6.6%。禽蛋产量11.4万吨,比上年下降3.7%;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67.9万吨,增长4.5%。
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在粮食、棉花播种面积增加的同时,优质稻、双低油菜、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反季节蔬菜瓜果等成为农民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非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村打工人数的快速增长和农民工工资的提高使农村居民打工收入明显增多,成为增收的主渠道;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另一因素。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为124.1亿元,增长1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4%,比全省平均增速低2.0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经济完成增加值18.0亿元,增长20.7%,集体经济2.1亿元,增长6.7%;股份制经济55.4亿元,增长17.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10.0亿元,增长30.3%。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全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0.9亿元,增长20.4%。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增加值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6.0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实现利税17.3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利润总额7.2亿元,比上年增长39.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0.8,比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随着工业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善,全市工业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建筑单位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84.9万平方米,其中招投标承包面积410.9万平方米,招投标面84.7%。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为8.87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5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7.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大幅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9.7亿元,增长34.0%,增幅比上年上升26个百分点。其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3.4亿元,比上年增长41.3%。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8亿元,增长58.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1.0亿元,增长70.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6.7亿元,增长23.2%。二
产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2.3%,比上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中央投资2.5亿元,下降35.0%;省属12.3亿元,增长2.7%;市县属118.7亿元,增长50.9%。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41.7亿元,增长44.9%;集体经济投资3.1亿元,增长109.0%;其他非国有投资88.7亿元,增长38.2%。
房地产平稳发展。全市房地产投资18.1亿元,增长12.1%,增幅比上年回落27.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稳步增长。全市销售商品房78.5万平方米,增长48.6%,其中销售住宅面积73.1万平方米,增长52.4%。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34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5.5亿元,占50万元以上单位投资完成额的比重为19.1%。石首楚源的热电联产项目完成投资3.2个亿;沙隆达公司的1000吨吡虫啉项目,已于年底开工建设。总投资2.8亿元的江津国际大酒店,施工进展顺利,现已完成1亿元投资。总投资21亿元的荆东高速公路,现已建成通车;投资23个亿的荆岳长江大桥,施工进展顺利,完成投资0.77亿元;总投资2.4亿元的荆州港盐卡二期工程已于年底动工建设,完成投资0.59亿元。 随着一大批重点工程和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荆州市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1亿元,增长14.7%, 为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农村(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农村市场已连续12个月达到两位数增长。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5.4%,增幅比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增长17.5%,增幅比上年加快3.3个百分点。从消费热点看:家居装潢、文化消费类、石油及制品类、通信、汽车消费和休闲装饰类商品成为市场消费的热点。住房消费继续升温。全年商品房销售额增长64.7%,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76.7%。汽车、住房消费的快速增加带动了城市消费品市场的活跃,意味着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已经到来。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据荆州海关统计,全市出口总额306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8%。全市进出口总额409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0%。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73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