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小说的主题是:
对爱的渴望和这种渴望的不能实现。 郁达夫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 (1)1927年以前:青春阶段 既有向旧道德冲锋陷阵的勇气,又有自伤自悼的晦气,相当真实而且深刻地显示了新旧转型期青年的人格特点和个性特点。 《沉沦》为最成功的代表作。 (2) 1927年以后:中年阶段 艺术由躁热走向沉静。 代表作为《迟桂花》等。 郁达夫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1. 开创了一种“自叙传”的浪漫抒情小说形式。
2. 塑造了一系列“零余者” 形象,具有一种 “感伤美”。 3. 结构的自然松散与景色的诗意描绘。 二、《沉沦》:灵肉冲突的大胆书写 1.“零余者”形象的塑造
所谓“零余者”就是游离社会习俗之外,不与社会浊流同流合污,反抗社会却又是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弱者。
他们往往与现实社会势不两立,愤世嫉俗,感伤忧郁,内向而又敏感,孤傲而又自卑,袋里无钱,而心头多恨,是他们共同的气质。 可以说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和宣泄,并且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显示出社会批判的锋芒。
小说主人公 郁达夫 五四时代青年 个体 群体 科举制度 中间物 新式教育 “学而优则仕” 个性自由 社会机制黑暗 开放民主现代 2.“时代病”的揭示
身份 情绪 愿望 五四青年 弱国子民
屈辱 祖国强大 民族危机 列强瓜分
(民族的繁荣富强是当时每个中国人的普遍心理。)
把这种心理与作为弱国子民的屈辱交织在一起,深刻表达“现代人的苦闷”。
通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者生理和心理的病态和变态,发泄对病态社会的不满和抗议。 3.病态性欲的描写 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第一,是以新的眼光去剖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所包孕着的情欲问题; 第二,是对虚伪的传统道德矫饰习气的一种挑战。 传统道德 主人公 西方文化 郁达夫
“男女授受不亲” 两性观念 性解放 禁欲 纵欲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学者王富仁曾把20世纪作家分为三种类型:
叶圣陶为第一类型,代表着冷静地谛视人生的作家;
郁达夫为第二类型,代表着大胆地暴露个人情感的浪漫派; 许地山为第三类型,代表着那些用终极关怀的态度与眼光去探索人生奥秘的带有一些神秘性的作家们。
第四讲 郭沫若与《女神》 学习要点
1.《女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分析; 2. 泛神论思想《女神》创作的影响。 一、概说
郭沫若(1892―1978)
原名开贞,别号鼎堂,四川乐山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 (一)少年时代(1892—1913) 1919年改名沫若。
“沫”是沫水,即大渡河;“若”即若水,青衣江的古名。此二河是郭家乡的大河。 (1)更广泛地接触了外国文艺。
(2)接受了”泛神论”的思想影响,并以之作为向旧世界宣战的武器。 (3)“五四”的影响,使他找到一个宣泄“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的“喷火口”和“喷火方式”。
(4)组织创造社,震动了中国文坛。 (三)大革命前后(1923—1927)(四)流亡日本时期(1928—1937)) (四)流亡日本时期(1928—1937)
1、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 2、从事古文字研究,精研了古文字和青铜器铭文字。 3、帮助“左联”在日本的东京分会,办刊物,写文章。 4、翻译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经典著作。
(五)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9) 1940—1943年,连续创作六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筑》(《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揭露国民党制造分裂,反共卖国的投降路线。 (六)建国以后(1949—1978
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1—5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二、《女神》: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
受到“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感召,同时又反映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一)《女神》的写作与出版 《女》分为三辑
第一辑由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组成,是以现代的想象重构古代的故事传说;
第二辑是《女神》的主体部分,30首诗作,《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等都乃名篇; 第三辑有25首新诗。
(二)《凤凰涅槃 》品读 1、内容分析
《凤凰涅槃》取材于中外话传说的六幕辉煌的诗剧。“涅槃”为梵语音译,意即圆寂,此处指凤凰死而复生。
诗剧以凤凰象征我们古老多难而充满复兴希望的祖国,以凤凰“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复生”为基本剧情,对旧世界的黑暗、腐败、专制进行了切齿诅咒,而热忱讴歌渴望中的光明、繁荣、自由的新中国。 2、艺术特色
(1)塑造了“凤凰”这一抒情主人公形象
凤凰形象不仅象征了五四时期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民族,也象征了更生的诗人自我。 (2)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理想; 爱国主义热情; 对自我的崇尚; 礼赞自然;
歌颂破坏和创造精神。
(3)形成了雄奇壮阔的艺术风格
这一风格的形成主要在于《凤凰涅槃》中的艺术形象具有壮阔、奇异和飞动的基本特色。 (4)创造了自由体诗的诗歌形式 郭沫若的诗歌主张
“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诗的本职专在抒情”。
内在情绪的波动与诗歌节奏的和谐统一 如《凤凰涅槃》,诗人通过对调子和节奏的控制,形成了类似交响乐的几个乐章,使整首诗舒缓跌宕、起伏有致,走向了一曲华美的“欢乐颂”。 (5)体现了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 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
“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 “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 在《凤凰涅槃》中表述为: “一切的一”中的“一”,指大自然普泛的本体(神); “一的一切”中的“一切”,指由“一”的本体衍生出的自然万物。 “一切的一”与“一的一切”,这是一种一切都融为一体,生命与万物物我无间的大和谐境界。(自我、自然与神三个元素融为一体) (三)《女神》的艺术特色
1、创造了一个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1)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2)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
(3)是一个热烈执着地追求美好理想和个性解放,充满着历史乐观主义精神的现代人。 (4)抒情主人公已越出了“祖国意识”,有了“人类意识”。
2、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基础之上,形成了雄奇壮阔的艺术风格 (1)“泛神论”使诗人思绪飞腾起来,产生了奇特无比的想象——奇异性 第一,大自然被充分人化;
第二,作为人的自我被赋予了创造与驱使万物的神力。 如《地球,我的母亲》、《湘累》等。 (2)“泛神论”使诗人把整个大自然都作为自己的抒写对象——壮阔性 (3)“泛神论”使诗人把宇宙看成一个不断进化、更新的过程,赋予它飞动的色彩 ——飞动性
如《光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3、创造了自由诗的诗体形式 自由体诗
现代中国新诗的一种主要形式。
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一项成果,与当时内容的革命性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诗歌的形式也从中国旧体诗的僵硬格律中获得解放。
运用现代白话写作,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这就是新文学运动中最初出现的自由诗的雏形。
胡适等一些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为使新诗摆脱旧诗格律的影响,进行了艰苦的努力。 而真正从内容形式上冲破旧诗的藩篱,而表现出彻底的叛逆精神的,是郭沫若创作的《女神》,标志着中国自由诗真正走向了。
自由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的明显影响,如美国惠特曼的诗风对郭沫若等人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印度泰戈尔等的诗情也为不少人所接受。
朱自清将“五四”以后第一个十年的诗作分为自由诗、格律诗、象征诗三派,对自由诗作出了充分的论述和肯定。 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 地球,我的母亲!
我想这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你的化身: 雷霆是你呼吸的声威, 雪雨是你血液的飞腾。
地球,我的母亲!
我想那缥缈的天球,是你化妆的明镜, 那昼间的太阳,夜间的太阴, 只不过是那明镜中的你自己的虚影。 郭沫若:《湘累》
我效法造化底精神,我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我自己。我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我创造日月星辰,我驰骋风云雷电,我萃之虽仅限于我一身,放之则可泛滥乎宇宙。 郭沫若:《光海》
哦,山在那儿燃烧, 银在波中舞蹈, 一只只的帆船, 好像是在镜中跑, 哦,白云也在镜中跑, 还不是个呀,生命底写照!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