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2007年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
生物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依次为丙氨酸、丝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结构式:
由这三个氨基酸脱水缩合所的化合物中,含有的氨基、羧基和肽键的数目是
A.1、1、3 B.3、3、2 C.1、1、2 D.1、2、2
2.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 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分别是
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B.胞吞、主动运输 C.主动运输、胞吞 D.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3.制作显微装片时,有些需要将细胞杀死,有些需要继续保持细胞活性,下列实验中,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仍是活细胞的是
A.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显色的洋葱鳞片叶细胞 B.用健那绿显示线粒体的人口腔上皮细胞
C.置于清水中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D.观察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装片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 4.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及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A.换用高倍镜后,物像变大,视野变暗 B.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镜头越长 C.物像的放大倍数是指物体表面积的放大倍数
D.若切片放反,会导致转换高倍镜后看不清原来已观察到的物体
5.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将生理状况相同的豌豆的种子放在棉花上。实验过程与结果如下表所示: 装置 甲 乙 丙 场所 日光 日光 黑暗 温度 23℃ 23℃ 23℃ 棉花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数日后的现象 全部发芽 没有发芽 全部发芽 丁 黑暗 23℃ 干燥 没有发芽 以上实验最能证明种子发芽需要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水
6.买罐头食品时,发现罐头盖上印有“如发现盖子鼓起,请勿选购”,引起盖子鼓起的最可能原因是
A.好氧型细菌呼吸,产生CO2和H20 B.微生物呼吸,产生C02和C2H50H C.乳酸菌呼吸,产生CO2和C3H6O3 D.酵母菌呼吸,产生C02和H20 7.下列关于生物代谢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B.光反应是把光能转化为电能,暗反应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甲状腺细胞能够接受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与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D.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葡萄糖合成为糖原 8.对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 B.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且三者行为一致 C.三者都是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D.生物的传种接代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 9.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亲代的突变基因一定能传递给子代 B.子代获得突变基因一定能改变性状 C.基因突变一定由人为因素诱发 D.突变基因一定有基因结构上的改变 10.下表为3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组合 序号 一 二 三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杂交组合类型 抗病 抗病 感病 感病 红种皮 白种皮 红种皮 白种皮 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 416 138 410 135 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80 184 178 182 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40 136 420 414 据表分析,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6个亲本都是杂合体 B.抗病对感病为显性 C.红种皮对白种皮为显性 D.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
11.一对夫妇均为白化病的携带者,他们生育两个子女都正常的可能性为 A.1/2 B.1/4 C.9/16 D.3/4
12.华南虎和东北虎属于两个亚种,这两个亚种的形成是因为
A.生殖隔离的结果 B.地理隔离的结果 C.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的结果 D.突变的结果
13.请在下面4个示意图5—1—21中选出刺激蛙的左侧后肢后,能在右侧产生反射的示意图是[注:① “∥”表示被切断处;②中间神经元有多重联系]
14.右图表示午餐以后人体血液中血糖和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
A.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血糖 B.胰岛素、血糖、胰高血糖素 C.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D.胰高血糖素、血糖、胰岛素 15.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B.B细胞和T细胞所含基因不同,功能也不同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细胞免疫有缺陷
D.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都能合成单克隆抗体
16.大亚湾附近海域中珍珠贝与水母、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食物链 B.群落 C.种群 D.生态系统 17.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18.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技术(方法)正确的是
A.通过建立不同体积的琼脂块模型来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B.用样方法研究蝗虫等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C.选体群体中发病率较低的多基因遗传病来调查遗传病的发病情况 D.制作小生态瓶时,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19.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戊为分解者(单位:102KJ/m2/年)。对该生态系统营养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甲 乙 丙 丁 戊 同化固定的能量 15.9 870.7 0.9 141.0 211.5 体内贮存的能量 2.8 369.4 0.3 61.9 20.1 呼吸消耗的能量 13.1 501.3 0.6 79.1 191.4 A.丁为肉食性动物 B.甲随丙的增加而增加
C.乙是能量流动的起点 D.戊是丁的前一营养级 20.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植树造林
B.S0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02的植物
C.人造含氟致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致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他情况不给分。
21.右图表示20℃时玉米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对于曲线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点位置会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移动
B.a点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当植物缺Mg时,b点右移
D.若温度升高到25℃,则C点对应的光照照强度将会右移 22.下列关于细胞凋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
B.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C.骨折时造成的骨细胞死亡也可称为细胞凋亡
D.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3.下列与下丘脑作用有关的是
A.对体温的恒定具有调节作用 B.对语言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C.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有调节作用 D.对垂体激素的释放具有调节作用 24.下图是较为复杂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 B.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 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C.b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
D.若ab=bd,如刺激C点,则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2次
25.能在生物膜系统中发生的生理过程有
A.肌细胞的无氧呼吸 B.蛋白质的加工包装 C.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 D.胰岛素的分泌
26.与传统的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相比,通过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优越性在于:
A.克服远源杂交的生殖隔离 B.对农作物进行定向改良 C.育种周期较短 D.不存在生态和进化安全性问题 27.N标记的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其结果可能是
A.含有N的DNA分子占1/8 B.含有N的DNA分子占7/8 C.复制过程中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D.复制结果共产生8个DNA分子
28.下列各项信息中,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昆虫撞上蜘蛛网,引起振动 B.孔雀开屏
15
14
15
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