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一、考纲要求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世界粮食问题;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二、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三、三年高考题目分析
1.题型赋分上:农业区位因素以综合题形式出现3次,分值10~36;农业地域类型以综合题形式出现1次,分值8分;农业生产与粮食问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5次,每题4分;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2次,每题10~14分。
2.能力层级: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分析论证能力,难度系数集中在0.53~0.58
3.考查形式上:多以文字材料、区域图、坐标图等方式呈现,选择题综合题都有。四、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农业区位因素,第二部分是农业地域类型。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了解农业地域类型。
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六、教学重点
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七、教学难点
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八、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实例分析法、讲授法、练习法 九、课时安排:4课时 十、教学过程
111
111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 (复习提问)1.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新疆的瓜果特别甜,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3.“温室无土栽培”推广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生 (回答)1.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区位的三大要素。 2.光照充足。 3.科学技术。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水平是不同的,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且牧则牧,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此,在不同地区,就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推进新课
师 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什么是农业地域类型?
生 (阅读教材,并回答)农业地域类型是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师 (激励性评价后讲述)为了加强理解,请同学们看一则实例。 课件展示:
多媒体资料“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
请同学们观看材料并展开讨论:该地区形成大牧场放牧业的条件有哪些? 生 看材料并分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师(总结)该地区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价较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该国又通过培育良种,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等措施,使该地畜牧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大牧场经营的杰出代表,其乳肉产品远销至欧洲等世界各地。
师 (精讲)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在一定的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表现为不同级别的农业区域。不同功能的农业区域,有着不同的农业条件、特点、潜力、优势和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就显得十分重要。
(承转)但是,在同一区域,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状况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看书讨论两个问题:
1.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2.农业地域类型是怎样形成的?
生 (分组讨论并作答)1.世界农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从“小而全”到“专业化”,从分散到集中,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代表着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
2.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
师 第一个问题好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变化,所以,从生产目的到耕作方式再到生产规模都不断发生着变化。
第二个问题则较抽象。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和一般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同。自然条件、交通运输、科技水平、有关政策等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则具有更加深刻的原因。农业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的需要外,还能够向区外提供比较多的商品性农产品。因此,各地区
农业的商品化生产,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如: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美国的商品谷物业等都是在地域分工的前提下形成的。
(拓展提升)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111
111
师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上主要的农作物分布区域。
师 (承转)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如:热带迁移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等。根据不同标准,可以从不同侧面对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
师 (精讲)按生产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按投入多少分为粗放型农业与集约型农业;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与商品化农业。那么,它们之间各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展示:
资料(一)“自给农业与商品化农业的影像资料”(如教材图3-14) 师 请同学们比较,二者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生 (合作探究,回答)自给农业是农民在小块土地上,用传统的农具种植多种农作物,以求自给自足,用来出售的农产品是很少的。主要分布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商品化农业是在较广阔的耕地上,利用现代耕作方式,大规模经营,农产品商品率较高,价格较低。多分布在发达的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新开发区。
师 对,像热带雨林地区的热带迁移农业就是自给农业,而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则是商品化农业。
课件展示:
资料(二)“集约型农业与粗放型农业的影像资料” 请同学们思考:(1)什么是集约型农业?分哪几类? (2)粗放型农业与集约型农业有何不同? 生 (合作探究后回答)
1.集约型农业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比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集约型农业分劳动集约化、资金集约化以及技术集约化三大类。
2.粗放型农业一般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 师 (评价并总结)这二者之间存在鲜明的不同,集约农业投入较多,产量、产值较高,如花卉培育厂、养猪场等;而粗放农业投入较少,产量相对较低,如内蒙古的游牧业、热带雨林地区的迁移农业等。
目前,世界的农业主要是密集型的。
师 请同学们看书阅读部分,总结几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合作完成下列内容。 课件展示:
农业地域类型 热带种植园农业 分布地区 农业生产特点 农业区位条件 位于热带,终年气温高,气候湿热,土壤肥沃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拉丁美洲、东以种植园和农场南亚、南亚、为主,专业化和商撒哈拉以南品化程度很高 的非洲 生产规模大,机械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111
111
大、阿根廷、化程度高,商品率澳大利亚、俄高 罗斯、乌克兰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大牧场放牧业 等国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 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学技术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1. 生产规模大 草场面积大;地广人稀,2. 专业化程度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高 近;交通条件改善,冷3. 商品率高 藏技术的进步 农场成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雨热同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量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混合型农业 家庭农场,农场规欧洲、北美、模大,农业生产的南非、澳大利机械化水平很高,亚、新西兰 耕种、放牧、休耕轮作 五大湖周围商品率高、机械化地区、西欧、程度高、集约化程中欧、澳大利度高、多分布在大亚东南部、新城市周围 西兰 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降水较丰富的地区 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大 乳畜业 水稻种植业
十一、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类型。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一个勤看、多想、多联系的习惯,充分利用实例来说明问题,并能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当地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做到热爱家乡、保护环境。
十二、课后作业
创新导学案习题、一线精炼 十三、板书设计 十四、教学反思
1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