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名词解释
1. 氨基酸的等电点(pI):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叫氨基酸的等电点(pI)。
2.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3.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4. 模体(或膜序):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二个或三个具有二 级结构的肽段,在一级结构上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在空间结构上可形成特殊的构象,并发挥其特殊的功能,此结构被称为模体。 5.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6. 结构域: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的较为紧密,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7.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8. 蛋白质的等电点:在某一pH的溶液中,蛋白质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叫蛋白质的等电点(pI)。
9. 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变性。
10. 盐溶:加入少量盐时,很易离解成带电离子,对稳定蛋白质所带的电荷有利,从而增加了蛋白质的溶解度。
11. 盐析:是将盐(中性)加入蛋白质溶液,使蛋白质表面电荷被中和以及水化膜被破坏,导致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因素去除而 沉淀。
12. 透析:利用半透膜原理把大分子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开的方法叫透析。
13. 超滤法:应用正压或离心力使蛋白质溶液透过有一定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达到浓缩蛋白质溶液的目的,称为超滤法。
14. 电泳:蛋白质在高于或低于其pI的溶液中为带电的颗粒,由于不同的蛋白质带电的性质、数量、分子量和形状等的不同,在电场的作用下而达到分离各种蛋白质的技术,称为电泳。
15. 等电聚焦电泳:用一个连续而稳定的线性pH梯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电泳,从而根据蛋白质不同的pI而在电场中加以分离,这种电泳称为等电聚焦电泳。 五.名词解释
1.核苷:戊糖与碱基靠糖苷键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2.核苷酸:核苷分子中戊糖的羟基与一分子磷酸以磷酸酯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 3.核酸:许多单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4.核酸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核酸分子中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松散分开,理化性质改变,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
5.DNA复性或退火: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配对,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称为退火。
6.DNA的一级结构:组成DNA的脱氧多核苷酸链中单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及连接方式称DNA的一级结构。也可认为是脱氧多核苷酸链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7.解链温度、熔解温度或Tm:DNA的变性从开始解链到完全解链,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由于这一现象和结晶体的融解过程类似,又称融解温度。
8.稀有碱基:是指除A、G、C、U外的一些碱基,包括双氢尿嘧啶(DHU)、假尿嘧啶和甲基化的嘌呤等微
1
量不常见的碱基。
9.核酸的杂交:不同来源的DNA单链与DNA或RNA链彼此可有互补的碱基顺序,可通过变性、复性以形成局部双链,即所谓杂化双链,这个过程称为核酸的杂交。
10.碱基对:核酸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鸟嘌呤与胞嘧啶总是通过氢键相连形成固定的碱基配对关系,因此碱基对,也称为碱基互补。 五. 名词解释
1. 同工酶:是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2. 酶:由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大分子,大多数是蛋白质,个别是核酸或脱氧核酸。 3. 单体酶:仅具有三级结构的酶,即仅有一条肽链所形成的酶称为单体酶。
4. 寡聚酶: 由多个(至少是两个)相同或不同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酶称为寡聚酶。 5. 多功能酶(串联酶):具有多个催化功能的一条多肽链所形成的酶称为多功能酶。 6. 结合酶:由蛋白质和非蛋白质部分所组成的酶。 7. 单纯酶:仅有氨基酸所组成的酶,没有非蛋白质的部分。
8. 金属酶:在以金属离子为辅助因子的结合酶中,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紧密,提取过程中不易丢失的这类酶称为金属酶。
9. 金属激活酶: 在以金属离子为辅酶的结合酶中,虽金属离子为酶的活性所必需,但与酶蛋白的结合不紧密,这类酶称为金属激活酶。
10. 酶的活性中心:与酶的活性密切相关一些化学基团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甚远,但在空间结构上相互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的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或活性部位。
11. 绝对特异性:有的酶只能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进行一种专一的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 12. 相对特异性:有的酶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建,这种不太严格的选择性称为相对特异性。 13. 诱导契合假说:酶在与底物密切结合前,必需与底物相互靠近,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进而相互结合。这一过程称为酶-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假说。
14. 酶促反应动力学:酶促反应动力学就是研究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抑制剂和激活剂等理化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的。
15. 不可逆性抑制作用:就是指抑制剂通常与酶的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相结合,使酶失活,不能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予以去除的抑制作用叫不可逆性抑制作用。
16. 可逆性抑制作用:就是指抑制剂通过非共价键与酶和(或)酶-底物复合物可逆性结合,使酶活性降低或消失,采用透析、超滤等方法可将抑制剂除去,这种抑制作用叫可逆性抑制作用。
17. 竞争性抑制作用:有些抑制剂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这种抑制作用叫竞争性抑制作用。
18.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有些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酶和底物的结合也不影响与抑制剂的结合,但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不能进一步释放出产物,这种抑制作用叫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19.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只能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使中间产物的量下降,从而起到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叫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20. 必需激活剂:有了这种激活剂酶有活性,没有这种激活剂酶就没活性,这类激活剂叫必需激活剂。 21. 非必需激活剂:有些激活剂不存在时,酶仍有一定的催化活性,这类激活剂叫非必需激活剂。 22. 酶的活性单位:是衡量酶活力大小的尺度,它反应在规定条件下,酶促反应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一定量的产物或消耗一定数量的底物所需的酶量。
23. 酶的国际单位:在特定条件下,每分钟催化1μ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要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IU)。 24. 催量:在特定条件下,每秒钟催化1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要的酶量为一个催量单位(kat)。 25. 酶原的激活:酶原向酶的转化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酶原的激活实际上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
2
过程。
26. 变构酶:变构效应剂与酶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可逆的结合,使酶分子发生构象改变,从而改变了催化活性的酶称为变构酶。
27. 酶的共价修饰(化学修饰):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些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的共价修饰或化学修饰。 五.名词解释
1. 糖酵解:在无氧或缺氧的情况下,葡萄糖或糖原生成乳酸的过程. 2.糖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子生成丙酮酸的阶段,。
3. 糖的有氧氧化: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途径. 4. 三羧酸循环:又称Krebs循环,由草酰乙酸和乙酰辅酶A缩合成柠檬酸开始,经反复脱氢脱羧再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过程。
5.糖原合成:由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合成糖原的过程,是糖原合成的直接途径。 6.肝糖原分解: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7.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 、乳酸 、甘油 、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8.糖异生途径:由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反应阶段。 9.巴斯德效应: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
10.Cori循环:又叫乳酸循环,是指肌肉缺氧时产生大量乳酸,大部分经血液运到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合成葡萄糖补充血糖,血糖可再被肌肉利用,这样形成的循环称乳酸循环。
11.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指机体某些组织(如肝、脂肪组织等)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又称为磷酸戊糖旁路。
12.底物循环: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由催化单方向反应的酶,催化两个底物互变的循环。 13.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14.糖原累积症:因体内先天性缺乏与糖原代谢有关的酶类而引起糖原在体内大量堆积的一类遗传性代谢病。
15.蚕豆病:是一类遗传性代谢病,因体内红细胞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不能经磷酸戊糖途径得到NADPH,使谷胱甘肽不能保持在还原态,从而使红细胞膜脂质被氧化,细胞膜结构被破坏,细胞破裂而溶血。常在使用蚕豆后发病,故称为蚕豆病。
16.三碳途径:指丙酮酸、乳酸等三碳化合物经糖异生途径合成糖原的途径,也称之为糖原合成的间接途径
五. 名词解释
1. 营养必需脂肪酸:动物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们是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2. 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组织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3. 脂肪酸β-氧化:进入线粒体基质的脂酰CoA,从β碳原子开始经过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四步连续反应,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少2个碳原子脂酰CoA的过程。
4. 酮体:脂肪酸在肝中氧化分解产生的特有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5. ACP:酰基载体蛋白,是脂肪酸合成过程中脂酰基的载体,脂肪酸合成的各步反应均在ACP上进行。 6. 血脂:血浆所含的脂类,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肪酸。
7. 血浆脂蛋白:血脂在血浆中不是自由存在,而是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而运输。 8. apo:载脂蛋白,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可分为A.B.C.D和E五类。在血浆中起转运脂质.识别脂蛋白受体和调节血浆脂蛋白代谢酶活性的作用。
9. RCT:胆固醇逆向转运。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胆固醇,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肝,在肝内将胆固醇进行转
3
化或排泄。
10. LDL: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浆中由VLDL转变而来,其内核主要为胆固醇酯,几乎只含有载脂蛋白apoB100,主要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11. 磷脂酶A2:水解甘油磷脂第2位酯键,产生具有较强表面活性的溶血磷脂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与动物各组织的细胞膜和线粒体上,可被Ca激活。 五.名词解释
1.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为生物氧化,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2.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由于此过程与细胞呼吸有关,所以将此传递链称为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又称为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
3.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 生成ATP的过程叫作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又称为偶联磷酸化。是ATP生成的主要方式。 4. 磷氧比值(P/O):P/O比值是指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的摩尔数(或ADP摩尔数),即生成ATP的摩尔数。
5.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细胞内还有一种直接将代谢物分子中的能量转移至ADP(或GDP),生成A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6. 解偶联作用:是使呼吸链传递过程中泵出的H不经ATP合酶的F0质子通道回流,而通过线粒体内膜中其他途径返回线粒体基质,从而破坏内膜两侧的质子化学剃度,使ATP的生成受到抑制。
7.高能磷酸键: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大约有40%以化学能形式储存于一些特殊的有机化合物中,形成磷酸酯(磷酸酐)。这些磷酸酯键水解时释放的能量较多(大于21KJ/mol),一般称之为高能磷酸键,用~P表示。
8.高能磷酸化合物: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称之为高能磷酸化合物。ATP是生物细胞中最重要的高能磷酸酯类化合物。 五. 名词解释
1. 氮平衡:测定食物中的氮即摄入的氮和粪.尿中的氮即排出的氮来研究体内蛋白质的代谢个概况。 2. 营养必需氨基酸:指机体需要但自身不能合成,必需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包括以下八种:Val,Thr,
Met,Leu,Ile,Lys,Trp,Phe。
3. 食物蛋白的互补作用: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必需氨基酸可以相互补充,从而提高营养价值。 4. 氨基酸代谢库:食物蛋白经消化吸收的氨基酸与组织蛋白降解产生的氨基酸混在一起,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
5. 转氨基作用:某一氨基酸的α-氨基在转氨酶的作用下,可逆地转移到另一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氨基酸;原来的氨基酸则转变成相应的α-酮酸的过程。
6. 一碳单位: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7. SAM:S-腺苷甲硫氨酸,又称活性甲硫氨酸,是体内甲基的直接供体,参与体内多种甲基化反应。 8. 联合脱氨基作用:是体内最重要的脱氨基方式,氨基酸首先与α-酮戊二酸在转氨酶的作用下生成α-酮酸和谷氨酸,然后谷氨酸经氧化脱氨生成α-酮戊二酸再参加转氨作用。 五.名词解释
1.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 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从头合成途径。
2.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补救合成途径。
3.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利用谷氨酰胺、CO2和天冬氨酸等简单物质为原料, 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嘧啶核苷酸,称为从头合成途径。
+
2+
4
相关推荐: